天天看點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雜交水稻是中國自七十年代起的一個舉國科研攻堅項目,中國各地還有很多的研究者,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同樣不能忘記他們的付出和成就!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那些值得我們去贊美的曆史功業。

先做一點水稻科研上的背景介紹,免得下文讓局外人吃驚。

1、水稻研發非常特殊

醫藥基本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但是水稻的研發完全不是“實驗室到臨床”。幾乎就是完全以“農田”為基礎,不是說在實驗室裡随便就能搞出來的。你要有成就,必須下田,這也是很多老專家依然下田的重要原因(當然,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2、沒有一個水稻品種能夠全國通吃

真的,這個和醫藥什麼的完全不一樣,水稻技術發展至今,天氣和土地的因素依然非常重要。水稻的品種具有明顯的地方性,這個稻你家種可以大豐收,我家種就死翹翹, 是以我們的标題不是亂寫的哦。

說到水稻,大家一定會想到的人應是袁老了,多年實幹的科學家,院士,發明了好多品種的高産稻。網友的好評多多。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看一下這個網站,估計沒多少人知道, 國家水稻資料中心,很權威的。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目前整個中國栽培水稻,就是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基本上都是來自這些品種。可能圖太小,我們局部取前幾位放大點看看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我們目前吃的大米沒有幾個是袁老爺子的産品.這是真的……這點恐怕大家都沒想到吧……我們以為現在吃的大米品種起碼一半,是袁老爺子的事實上并不是……袁老爺子有資料可查的品種隻有這幾個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我們10個人裡面10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真心是不應該——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丁老爺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畢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雜交,也是目前學術界唯一沒有争議的“中國水稻之父”或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真正意義上開創了中國的很多個第一,1926年第一次在廣州發現了野生稻,随後一生都在從事水稻的雜交育種研究,1930年就育成了讓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千粒穗”。

這個有多牛?要知道,世界上公認的水稻之父是一個美國人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1906-2006)。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是他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育種。台灣+菲律賓,就是後來著名的IR8 ,當時拯救了東南亞的很多開發中國家,被稱為奇迹稻之父(這個不是雜交水稻哦,是正常稻,隻不過用了雜交育種技術)。而丁老爺子其實比他更早, 後續的很多成果其實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可惜可惜,現在估計基本沒人知道這位真正的“稻神”。

說到可惜的“稻神”還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管相桓(1909年-1966年)

丁穎的名字一萬個人裡面,可能還有一個人知道。管老爺子的名字10萬人裡面,都不會有人知道。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他牛在哪裡?他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稻谷的種子庫、基因庫。很多品質極其優良的種子都是他儲存下來的,也是中國的水稻遺傳學之父, 袁曾是他的學生,很多知識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我們有多少人知道?

還有一位更是了不得, 也是堪稱大神級人物 叫趙連芳(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不說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個神級的稻種IR8中混入的一個, 就是他培育出來的“低腳矮”品種。有人可能會問,其他不管,不是說袁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産量嗎?

真正意義上中國第一位提高産量的是這位老先生, 他叫黃耀祥(1916.08.17一2004.02.22)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過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杆。水稻最怕的是什麼?就是倒伏,正常的也會倒抽穗過重扛不住,或者風雨天一刮一旦倒伏,就完蛋了。以前我們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黃耀祥破天荒的把中國的水稻矮化,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直接提高了産量。是以他被稱為中國“半矮杆水稻之父”。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籼稻矮杆良種 “廣場矮” 。世界級半矮杆專家美國的諾曼博格洛和黃老爺子幾乎同年完成這項技術。黃老爺子當年這項技術就直接把廣東稻谷單産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可能我們在很多宣傳資料中,看到是袁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國糧食産量。

其實中國在70~80年代糧食産量突飛猛進靠的是什麼?不是某人的某個研究成果,而是我們的田地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化肥的運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農藥的運用減輕了病蟲害的侵擾,農田水庫的修建減緩了過去靠天吃飯的現狀, 最後才是雜交育種的應用。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現在輿論似乎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到一個人頭上,這會讓中國很多的土地專家、化肥專家、農藥專家、水利專家都委屈。

不能這麼算的,中國糧食産量提升絕對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每個項目幾乎都能單獨寫一篇文章,化肥之父範旭東,農藥之父沈寅初,百草枯之父李德軍,農田水利專家劉竹溪等,是那麼多的專家和勞動者一起努力才有了整個中國糧食的豐收。

包括我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其實都受到了誤解。那麼袁老的成就在哪裡?

主要是一篇論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這篇論文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為我國三系水稻雜交指明了方向。

我們都知道,農業水稻研究是看成果的

1958年,日本東北大學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

1964年日本琉球大學實作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長有還實作了雜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袁的三系雜交隻是一個理論,必須要找到實際的野生稻株才行。那麼袁找到嗎?沒有, 是這位老爺子找到的,他叫李必湖。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他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敗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 這株被稱為“野敗”,沒有他的發現,袁的研究隻能是書面成果。但是我們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是以後世有很多人把李必湖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一個是提理論,一個是搞實際。

第一個把三系搞出來的是中國另外一位專家,顔龍安。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可能大家難以了解, 這個事情難道不是一個研究所開始的嘛?

不懂育種的凡人們,我們可能認知錯了,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研究藥片,這個幾乎是全國動員的,動員了千位科研人員一起搞 正式名字叫做“大協作”,中國雜交水稻其實是大協作的成果

比如和“野敗”同樣牛的還有朱英國院士的“紅蓮”和“馬協”意義在哪裡?如果全國隻有“野敗”,那麼萬一出問題我們全部死翹翹,他的發現讓整個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證。所有的業内人士都認為他的成就,至少不會低于袁。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當初袁搞出來的三系雜交水稻産量是上去了, 但是抗病能力很弱,很難實際大面積推廣,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神出現了,這個大神做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這位大神叫謝華安。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目前實際種植可以吃到我們嘴裡的,排名前幾位的就是謝華安的成就,而袁的成就幾乎沒有應用的。這點可能很多人都要跌破眼鏡了吧。如果按照目前市場的分類,是不是謝華安才能稱為“神農”?因我們大部分人吃的都是他研發的大米啊。

某些方面比袁的三系更為先進 ,兩系的成就要提到另外一個專家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觸電身亡)。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前面大家也應該看到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就公認有三個,一個就是開始提到的黃耀祥的矮化,這是他自己搞出來的,一個就是袁的三系,這不是他一個人搞出來的,第三個就是更為先進的二系,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來的。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雜交稻的口感,隻要就我們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常吃到的比如著名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大家知道是什麼品種嗎?不是人工的雜交稻,是自然雜交的正常稻!

已經有資料表明, 口感更好的正常稻的種植面積已經漸漸趕上了雜交稻。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中國第一個搞“海水稻”是一個叫陳日勝的老人,1986年就發現了。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

陳日勝稱為耐鹽堿水稻。

其實本文就是想讓網友們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水稻發展史。我們吃了那麼多年的大米,得感恩一下所有這些幕後的人。但是收集完曆史資料以後我們居然發現,一個人的影子幾乎出現在水稻發展的任何角落,他的光輝把其他所有科學家都掩蓋掉了。

是以,在追尋了中國現代水稻産業發展程序之後,希望人們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從業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

中國如果真的有給我們飯吃的“神農們” ,那麼這個繼往開來的群體才是!

曆史不會忘記:讓我們矚目“水稻神農”先驅者們的系列背影他叫丁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