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趙武靈王:月去春寂寞,遺恨滿沙丘

現居深圳,離小區百步之遙便是園博園,幾如俺家後花園一般,每天都要去轉上一圈,鍛煉身體加賞景,一舉兩得。

園中樓閣林立,小橋流水,景緻秀美,是深圳難得的風景優美之地,也是網紅們打卡的必到之所,隻要不下雨,每天都有衆多紅男綠女們,身着漢服來此拍攝,甚至晚間也有劇組來這弄些電視劇橋段。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看着這些男子峨冠博帶,女子長袖拽裙,很是養眼,我突然想起,當年有一國君,将這具有中國特色,寬袍大袖的漢服改為胡服,大大增強了本國的軍事實力而碾壓群雄,進而被大學者梁啟超先生譽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

盡管我覺得梁先生有些過譽了,但當年這趙武靈王實在是位狠角色,他一改自古戰争以兵車為主的陣勢,主動向胡人學習,締造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支騎兵部隊,滅中山、掃韓魏、退齊楚,成為當時的第一軍事強國。

但是,他又是一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之狂人,一個曆史上第一位自願退位之國君,一個被活活餓死之“倒卧”,最後,成為一個似乎人們隻記得“胡服騎射”這四個字,而被認為他所有的功績就是換了件衣服的人,是以,他也是一個可悲之人!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我見有人撰文說,他是中國唯一自願退位的國君,這一看就是書沒讀好,古代自願退位的君主多多,雖然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外敵來襲時的躲禍,如宋徽宗;有的是年老無奈之舉,如乾隆;有的是為了享樂,如宋高宗。

當然,最多的是名為自願,其實是被逼,如漢獻帝之曹丕;但是,即使是為了國家強盛,壯年之際選擇退位也是有的,比如燕王姬哙為推行改革使燕國富強将王位禅讓給相國子之,而且還不是傳子,傳的是外族之人,是以,說趙武靈王是唯一,就是很不負責的說法。

記得紀錄片《風雲戰國》中在介紹趙國時,對趙人有個評價,就是“作”,如果從趙武靈王的一生來看,這對他而言簡直就是量身打造的專用術語,他将趙國“作”到強盛,又将國家“作”成内亂,最後是将自己“作”上了不歸路。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趙武靈王,名趙雍,嬴姓趙氏,邯鄲人;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軍制政策,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在位期間吞滅中山國,大敗邊患夷族,開辟雲中、雁門及代郡,修築了趙長城,在鼎盛的之時為了專于軍國大事,讓位于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後遭沙丘之亂,被幽禁餓死,追谥“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

以上簡介官方通則,一堆的名頭中我以為這政治家一項是嚴重地不相符,他隻是出身在帝王家,順勢弄了個國君當當,在政治智慧上,實屬低能兒一枚,于軍事家也稍顯勉強,隻是改革家他是當得起的,至少這“胡服騎射”是他最顯著的标簽。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我們從他的谥号就能看出,剛強直理、克定禍亂曰武,荒唐胡鬧、胡作非為曰靈,尤其是這個“靈”字,在谥号中自不是個好詞,那一手造成三國亂世的皇帝劉宏,便谥為漢靈帝,隻有這剛愎自負,昏庸亂為之人,方得此谥,這與政治家的稱号完全是不搭界的。

隻是這“武”于他是當之無愧的,他是崇尚武力之人,一生看重這征伐之事,比他當這國君還要上瘾,他後來主動讓位也是緣于此,想自己避開這國君每天要處理的煩心事,一心一意地去開疆拓土。

他曾自己冒充随從出使秦國,以觀察敵國的風土人情,地勢險要,還親自考察了他的對手秦昭王和宣太後,要知道,這宣太後便是電視劇《芈月傳》的原型,這樣的魄力是空前絕後之舉,後世絕對找不出第二人來。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趙國雖處北地,卻是四戰之地,周圍被齊、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着,中間又橫穿着一個中山國;三家分晉後,當時的魏、韓兩國均屬強國,而且也有着一統三晉舊地的宿願,是以,經常是糾集一些國家率先對趙國發難。

而北邊是遊牧民族,趙國正好是位于中原民族和北方戎狄民族的交彙處,這些遊牧民族經常南下搶掠,狼煙不斷,弄得趙國始終是處于緊張的狀态,為此,趙武靈王上位後,立即組織對北地的防禦,其主要手段便是在反擊的基礎上,大力修建長城,這便是著名的“趙長城”。

是以,後世将修長城的功勞算在秦始皇的頭上是不準确的,秦皇修長城自是沒錯,但更多的是将原來各國修建的長城連接配接起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這“趙長城”。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趙國地處邊地,但防禦的成本亦是很高的,在趙武靈王執政之時,正是“合縱連橫”熱鬧之際,趙國作為一方諸侯自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在多次聯軍成立攻打某個國家時,多有趙國的身影。

但是,趙武靈王是有着自己原則的,一直是秉承出工不出力,以力保自身實力為最高準則,他雖是置身其中卻是獨善其身,這與其當時實力并不強大有關,他在隐忍中,慢慢地壯大着己國的實力,他的眼光一直是盯着盤踞在趙國腹心,幾乎将趙國一分為二的中山國。

為了消除這個割裂趙國南北的心腹大患,趙武靈王經過十數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攻滅中山國,實作了趙國在整個戰國時代的最大成就。為了慶祝這一重大勝利,他下诏趙國全國放假五天狂歡。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在此期間,他還儲蓄力量,結交友好,最大的成效是扶持了燕昭王和秦昭王在燕國和秦國上位,這為趙國在戰國亂世的前期赢得了聲譽,積累了政治資本,也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

趙武靈王是個迷信武力之人,他是絕對不相信所謂政治和外交的力量,笃信隻有自身拳頭硬了才有話語權,這雖然有些幼稚,卻也并非全無道理,也正是這樣的思維,讓他克服一切困難,消除所有障礙,義無反顧地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這樣的改革,颠覆了以往交戰使用戰車的戰陣,使得騎兵正式出現在中國曆史舞台上,這極大地提高的趙國的軍事實力,當時對戰車的交戰幾乎就是碾壓的狀态,也是當時華夏民族對少數民族的融合,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畢竟隻是局限于軍事的一場改革,随着各國紛紛效仿,實力差距很快便趕将了上來,相對于其他國家所進行的全方位改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史雲:“以書禦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當時各國都在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和變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等等,最著名的當然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在趙國的曆史上,很早以前還是進行過改革和變法的,如趙簡子及趙烈侯,但是,都不是很徹底,而趙武靈王隻能說是一次軍事上的變革,與其他各國全面的變法相比,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因為,戰争本質是綜合國力的比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上的博弈。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最終導緻他身敗名裂的,當然是讓位之舉,他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生有公子章并立為太子;韓夫人早逝,繼取美女吳娃,那愛得是不行不行的了,吳美人為他生下公子何,他鐘愛異常。

可惜紅顔薄命,吳美人亦是短命之人,逝如秋露,不久便染病而亡,她臨終前要求立其子為王儲,趙武靈王一口答應,于是廢黜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太子。

王位的繼承關乎國家安危,趙武靈王在這個問題上犯了一個極低級的錯誤,他先是立儲長子,這個沒問題,立儲以長;而後來立公子趙何為儲,這廢長立幼本是大忌,好在他的威信還足以服衆,一時也似平穩地渡過來了。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壯年之時讓位,這其中自是有他獨特的考量,他熱衷征戰,經常率兵在外,縱橫疆場,何時萬一有個閃失,國内必有内亂,不如早些讓位,自己能安心在外開疆拓土,何況,這其中還有一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意思。

雖然讓出去的隻是“部分”,他手中還是牢牢地掌控着兵權,但是,他的這一舉動是造成的朝堂之上極大的混亂,形成了大臣們無所适從之感,因為,趙國已有新王。

他讓位時的太子何時年僅十餘歲,但是,原來的舊臣們都在為輔佐新王而竭盡全力,以期為各自的發展而據護翼之功,當趙武靈王發現這些擁有極大權力的舊臣們越來越不聽命于已時,想要改變卻是為時已晚了。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于是,他又想利用手握兵權之利,欲立已廢太子公子章掌代郡之地,将趙國一分為二,這一是彌補自己内心之愧疚,也想以兩子互立為王而有所牽制,以此來保證自己能在其中得左右之利而確定其“主父”之地位。

将一個好端端的國家一分為二,且将要形成三股勢力,這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戰國時代的一個異數,通俗地說便喚作奇葩,對立儲之事視同兒戲,随意為之,想法是異常天真,因為,他自以為是的設想,是嚴懲違背政權建構基本準則的空想,是引起内亂的根源。

泰阿倒執,權柄漸失是必然的,往日“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格局已被打破,趙武靈王開始後悔了,他想奪回已失的權力,決意重回王位,但是,當公子何及黨羽們得知消息後,采取先下手為強的政策,擊敗作亂的公子章,并将趙武靈王囚禁于沙丘宮中,直至餓死,可惜一代枭雄,就此謝幕。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結局是悲慘的,但趙武靈王充滿傳奇的一生,還是引得後世在那戰國亂世衆多君王中的特别關注,他多次親自率兵征伐、深入虎穴考察知情、克服萬難推進改革、使趙國一躍而為軍事強國,這些特點也引得後世一片地狂贊。

在他眼中是沒有規矩而言的,他是跳脫于規矩之外的存在,思想異于常人,是以,他可以廢長立幼、可以讓位侍從、可以裂國以封,完全不按規矩出牌,奇思妙想如天馬行空,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舉動,風險、先例、經驗、權衡這些對他都毫無限囿之障礙,隻要他覺得可以,那必定是要一躍而起,勇往直前的。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鹄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隻剩蓬蒿伴土牆。

這是曆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所寫《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一詩,是對趙武靈王持肯定态度而大加贊揚的,這也是千百年來的主流觀念,但是,曆史上對其讓位之舉及裂國分二子的荒唐行為,也是鄙夷之極的。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百年見存殁,蓋棺難論定,他的長項,可以使他成為一代枭雄,橫掃千軍;他的短處,亦能将自己陷于絕境,行事反複,優柔寡斷、倒行逆施,父子離心,群臣交攻,沙丘橫喪,終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花樣作死,昙花一現,徒留下,一世英名,千年笑談,蓋棺難定,黯然神傷。

觀中國數千年史,由職業軍人做到君主者,比比皆是,宋太祖趙匡胤、唐太宗李世民俱為翹楚,而由君主做到職業軍人者,千古唯其一人,而且還是主動為之,這樣的奇葩之事,也就隻能發生在這奇葩之人身上了。

不過,作為職業軍人他應該是合格的,是以有時我在想,趙國是因長平之戰而一蹶不振,最後招緻亡國,如果是這趙武靈王還在,讓他來對陣白起,我想,笑到最後的,定是這趙武靈王,你信嗎?

趙武靈王:建立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戰國枭雄,花樣作死,成千古笑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