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之才在劉備的軍師之中,雖不及諸葛亮,但是比起龐統、簡雍、糜竺等人,是遠遠超越,徐庶在整個三國謀士裡面,排前十位肯定是沒有問題,那麼徐庶去投靠劉備居然用假名“單福”,這是不是對劉備不尊重呢?其中原因更多的或許是對劉備的考驗。

徐庶(單福)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徐庶投靠劉表始末</h1>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首次出現是劉備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偶遇司馬徽,在司馬徽家住了一宿。當晚徐庶去拜訪好友司馬徽,一番對話說明了徐庶去投靠劉表又離開的原因和經過。
徐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同屬于颍川人,算是老鄉,徐庶少年時喜歡學習劍術,後來替人報仇殺人被捕,因得朋友幫助逃獄。于是徐庶就更名換姓使用單福遊學,與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成了好友。而劉表也是一個喜歡結交豪傑的人,在三國演義第六回中對劉表的描述:“荊州刺史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乃漢室宗親;幼好結納,與名士七人為友,時号“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渤海範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晊,字公孝。”
左:司馬徽,右:徐庶
徐庶去投劉表也是聽說劉表善惡分明,唯賢用之,慕名而去。但是見到之後,劉表并非像傳言的中那樣,賢明的人不能用,小人也不能遠離,是以徐庶很失望,留下書信離劉表而去。正好來司馬徽的茅廬探訪,經過時候介紹投靠劉備。
但是可能礙于面子,徐庶先離開了司馬徽家,在劉備傳回新野的路上攔截;劉備,先是胡言亂語故作高深一番,讓劉備發現自己。然後又是勸劉備幹壞事,把防主的的盧馬送與仇家,待防過主人之後騎之方可避免。沒有想到劉備竟然變臉不高興,責怪徐庶不仁義。徐庶說久聞劉備仁德,故此一試罷了,原來和傳說中的一樣,于是徐庶就跟随劉備,還被劉備拜為軍師。
徐庶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徐庶為何一開始不告訴劉備真名</h1>
①徐庶害怕劉備是假仁假義
前面徐庶因為聽說劉表是一個明主,但是見到人之後卻很失望,在水鏡先生家,劉備當晚也在水鏡先生這裡,是偷聽到了水鏡先生和徐庶的對話,水鏡先生安慰徐庶說: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奈何輕身往見劉表乎?且英雄豪傑,隻在眼前,公自不識耳。也就是說水鏡先生推薦徐庶投劉備。
但是有了前面投劉表的經驗,徐庶害怕劉備也是一個庸主,顧使用假名更好。如果發現劉備是庸主,那麼也和離開劉表一樣,寫封書信留下,自己也好跑。
劉備
②徐庶有案底怕被劉備輕視
徐庶雖有才,但是幫人殺了人之後被抓住,幸得朋友幫助才跑掉,改名換姓之後遊學四方,但是他仍然是一個在逃犯。是以徐庶選擇在劉備回去的路上攔截也是有道理的,要不然司馬徽直接推薦豈不更好?
但是司馬徽如果對徐庶的介紹說他很有才,但是現在還在被抓的人之中,估計劉備心裡也不會那麼重視他。更何況劉備手下的人也可能不服,劉備不會對歇業等人說“我找了一個很有才的在逃犯來做軍師”吧。
③徐庶渴望被尊重和得到重用
徐庶是有才能的人,如果劉備不能識别出徐庶的才能,隻給一個無關重要的位置,或者在之後的相處中,看清劉備也是無能之輩,那麼離開也無所謂。
徐庶很希望建功立業,但是天下明主實在太少了,大多徒有虛名。是以徐庶在投劉備之前就想好了如果所遇非人,就如何離開。不過幸好劉備識得大賢,還以軍師大任以委任,不僅沒有讓徐庶失望,而且很感恩劉備。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讨論和關注,閑娛三國故事![陸柏熺「xī」讀三國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