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在選擇讀者,讀者也在選擇文學作品,閱讀就建立在這種互相選擇的基礎之上。讀者會去閱讀什麼作品,不僅取決于作品本身是否優秀,也受到自身閱曆和品味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如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所說,這世上沒有什麼必讀的書,隻有在特定環境和某個人生階段中适合讀的書。的确,書不是随便拿來一本就能讀的,一個人的閱讀必然有階段性。
但有沒有一些作品,是人生大多數階段都适合讀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并且它們能夠讓人常讀常新,在不同階段讀出不同的感悟。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了“少不讀……老不讀……”,甚至還有“男不讀……女不讀……”的論調。其中,最流行的莫過于“少不讀蘇轼,老不讀辛棄疾”了。
這種過于絕對的說法,着實令人難以苟同。不過,這也從反面說明了文學作品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蘇轼何以讓人覺得年輕人應該唯恐避之不及呢?他們的理由是,年輕人讀蘇轼,容易陷入虛無、貪圖安逸,失去拼搏的力量。
若果真如此,那我們的國文教材豈不是誤人子弟了?上過中學的人,誰沒讀過蘇轼的詩詞呢?
我覺得,“少不讀蘇轼”這一說法不僅非常片面,有失偏頗,充滿了對蘇轼的誤解,也低估了讀者的閱讀接受能力。
前半生蘇轼,後半生蘇東坡,“烏台詩案”是蘇轼人生的轉折點。自此開始,他一路遭貶,仕途蹇塞。在一次次打擊下,他反而變得越來越曠達,看淡了功名利祿,看穿了如夢人生,在人間煙火和山川風月中自得其樂。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熟知并喜愛的蘇轼,但這又不完全是蘇轼。他并非一直都這麼“佛系”,也曾有過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不然他怎麼能成為豪放詞風的開創者呢?
在蘇轼以前,宋詞多寫男女柔情、閨閣情怨。蘇轼用詞抒發豪情壯志,帶着豪放詞登上詞壇,為詞壇帶來了剛健之風。
讀他的“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望江南·超然台作》),誰不願意抓住當下?讀他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誰不生出萬丈豪情?這些難道就是消沉的意志嗎?
誠然,蘇轼的詞更多還是表現曠達的,但這些詞也并不會讓人消沉。在他留下的350餘首詞中,蘊含有人生感悟的哲理詞就多達50多首。他常把自己對曆史和人生的思考寄寓在自然山水之中,寫得超凡脫俗,俨然世外高人。
在蘇轼的這些詞中,我們能夠看出他最基本的人生觀,就是人生如夢。“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萬事到頭都是夢”“未轉頭時皆夢”……他一生沉浮不定,經常慨歎人生如夢。
但他又顯然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并不否認生活的意義,而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樂趣。他愛美食愛山水,每被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對他來說,要做的不是去将就,而是去講究、去享受。
那些别人費心去争的功名利祿,對他來說隻是虛無的雲煙。他胸中無鄙吝,所擁有的是一顆自在的心和眼前的無邊風月。
蘇轼的思想是熔儒釋道于一爐的,可進可退,是以他的人生是中和的。他既超然物外,又執着于人生。他把人生的一個個階段放到整個人生中去看,又把一個人有限的人生放到無限的曆史和宇宙中去看,就明白了人生該追求什麼,那就是生活的意義。
豪放曠達是蘇轼詞的基調和風格,我們在讀他的這些哲理詞時,也不會覺得低沉,而會随着他獲得一種觀照人生的新視角和高度。宋人俞文豹《吹劍續錄》雲:“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闆,唱《大江東去》。”像這樣需要一個大漢奏樂高歌的詞,誰讀了會變得意志消沉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年輕人沒有蘇轼那樣豐富和坎坷的人生經曆,卻在他的影響下變得達觀,會失去鬥志,遇到一點困難就躲避。我想說這有點多慮了,“少不讀蘇轼”是對蘇轼最大的誤解,當下的年輕人最需要讀的就是蘇轼。
在蘇轼的詞中,我們尋找的不是一個避難所,而僅僅是一個喘息的機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他告訴我們,眼前的逆境隻是暫時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值得熱愛的東西,當我們最終越過逆境,就會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
當下年輕人的壓力自不待言。人在年輕的時候,目光很容易被眼前的困難擋住,變得焦慮,而蘇轼能幫我們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