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IP
吳曉波、羅振宇、樊登之後,為什麼是劉潤?這二十年來,通過網際網路快速崛起的知識類IP裡,這四個人應該算是頂流,原本劉潤還不能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論,但是勤奮耕耘了5年之後,劉潤也開始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知識類IP。那為什麼會是劉潤呢?

細心思考一下四個人的發展時間,我發現跟故事的演化邏輯有一點相似之處。吳曉波是這四個人裡面成名最早的,憑着《大敗局》《激蕩三十年》打開局面,但那時的吳曉波跟普通作家并沒有太多差別,人們記住的是書名,而不是吳曉波這個人。真正讓吳曉波快速崛起的,是微信公衆号的紅利,吳曉波頻道上線之後快速圈了一波85後90後大學生粉絲。這些大學生都剛剛步入職場,需要屬于他們自己的導師,與60後70後學習的陳安之、劉一秒不同,吳曉波顯然更符合這幫大學生的胃口。
而吳曉波最出色的能力,就是把商業案例故事化,結合記者和文史演繹的能力,把一個個高大上的企業案例,寫成一出出動人心魄的故事,吳曉波可以說是捉住了文字輸出風口的尾巴,如果再晚個十年在短視訊時期,吳曉波絕無可能取得這麼大的名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吳曉波的語言表達能力太過一般,我很早的時候就聽過吳曉波的線下課程,感覺講課能力和聲音品質都非常普通。
而播音出身的羅振宇相反,羅振宇的語言表達能力簡直不要太強大,憑借着優秀的聲音,羅振宇在喜馬拉雅和優酷相繼推出節目,收獲到了聽衆的一緻好評。而羅振宇的粉絲群體和吳曉波的粉絲群體,其實是同一波人。隻不過服務形式不同,一個通過文字服務,一個通過聲音服務。就像新東方做英語,學而思就做大國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羅振宇除了優秀的聲音之後,還有一套獨特的講故事手法,就是制造落差。但凡我們心目中大奸大惡之徒,故事開頭都已善良溫恭的形象講起,但凡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故事開頭都已平庸愚笨開頭,因為羅振宇知道,隻有制造落差,才能賺足眼球。一條河流經過平原,就是一條普通的河流,人們不會多看它一眼。一條河流經過懸崖,就會變成瀑布,人們就會仰望觀止。
樊登崛起的時間和羅振宇相似,兩人的核心能力其實也很相似,都具備很好的聲音條件,都是以拆書講書為主,都在喜馬拉雅取得實驗田的成功。然後相繼轉換平台,樊登直接推出自主平台,羅振宇在優酷過渡一段時間後也推出了得到。
但是兩人的粉絲群體差異很大,吳曉波靠輸出國内的商業案例聞名,羅振宇把精彩的曆史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兩個好的賽道都被占了。樊登隻能獨辟蹊徑,講國外的積極心理學和親子教育,是以樊登的閱聽人群體就鎖定了職場媽媽為主。想要影響這波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是以樊登具備很強的共情能力。
而劉潤與樊登相反,樊登你講共情,我就講邏輯。你講給職場媽媽聽,我就講給職場爸爸聽。因為帶着微軟的光環,劉潤很容易就被商業+理工男所接納。而事實也的确如此,劉潤在商業領域的功底并不見得多麼渾厚,其實也就經過不到十年的沉澱,但是劉潤在極短的時間裡面,就建立出屬于自己的模型。
一個商業案例,劉潤會在第一時間建立邏輯關系然後再子產品化輸出,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程式設計思維。是以你在看劉潤的文章時,就會覺得邏輯很清晰,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一目了然,讓理工男願意坐下來聽聽商業是怎麼回事。
結合四個人的風格,我們初步可以總結,關于好故事非常重要的四個要素,分别是故事演繹+故事落差+故事共情+故事邏輯。(我是程彥文,和你分享我的學習思考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