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作者:知常容

曹植的《七步詩》相信會背的人挺多的,《世說新語》中還記載着一種說法: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這裡的東阿王指的是曹植。

曹植的七步詩一出,曹丕内有慚愧之色,感覺做得太過分了。這首詩一方面突出曹植的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另一方面也突顯王朝内部的骨肉相殘,權力相争的殘酷。

我們讀這一首詩的時候,也能讀出這裡面的殘酷,對曹丕的看法是負面的,對曹植抱以同情。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再加上曹植的才華在中國文學史中非常耀眼,謝靈運曾經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大家對曹植的同情程度又一次加深,當然認為曹丕這個人品不行。

關于《七步詩》是不是曹植所作也是存疑的,下面的讨論是基于《七步詩》就是曹植所著為前提展開。

曹丕的人品的确不怎麼好,人很小氣,報複心很強。

有兩個例子:

甄氏之死

甄氏原來是袁熙之妻,曹操父子攻陷邺城,曹丕一眼就看中,然後納之有寵。後來曹丕寵信郭女王,失寵的甄氏有怨言,曹丕大怒就将其賜死。據一些史料記載甄氏死得挺慘的。曹丕能立為太子,甄氏的賢惠是給他加分的,相比曹植當時的姬妾衣着華麗,被曹操下令處斬,給曹植減分。兩相比較甄氏也無什麼明顯過失。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曹洪之罪

曹洪曾經救過曹操的命,當時曹操讨伐董卓被打敗,危機關頭曹洪将馬讓出來,讓曹操跑路。後來曹洪跟着曹操東征西讨立下戰功。

他與曹丕關系不太好,曹洪有錢但小氣,曹丕曾經向他借錢結果不成,這樣就結下梁子。

曹丕當了皇帝之後,有一次找到一個機會将曹洪下獄,然後想弄死他。當時的人都覺得曹丕這是報複,很多人都有怨言。

此時曹丕的母親武宣卞皇後出面了,她跑去威脅郭女王。大意就是如果你不救下曹洪,我肯定讓曹丕廢掉你的皇後位置。

卞太後謂郭後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後矣。"於是泣涕屢請,乃得免官削爵土。——《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武宣卞皇後為什麼有效果?因為曹魏是以孝治國。

郭後被吓得要死,這大概是武宣卞皇後唯一一次發狠。郭後數次去勸說曹丕,最後曹洪出獄。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曹丕這個人的氣量不足而且報複心還不一般的強。

如果根據有罪推理曹丕對付自己的親弟弟的殘忍也就能找到原因了。

再仔細想想,不對啊,如果曹丕真的要弄死自己的弟弟,武宣卞皇後肯定會管的。

曹丕是公元226年去世,武宣卞皇後是公元230年去世,換句話說兒子比母親去世的早。

為什麼武宣卞皇後沒有像救曹洪一樣發狠呢?

《三國志》中隻記載這麼一句話:

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後故,貶爵安鄉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

這句話中說明武宣卞皇後對曹植還是起到保護作用的。

再看另一個兄弟曹彰。

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第四年來京城就去世了,有人說曹丕下的手,這種可能性應該不存在的。因為他們的母親還活着,曹植都能護,曹彰更能護了。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丕并沒有針對曹彰,隻針對曹植,就因為曹植是曾經的競争對手?

以小氣的曹丕舉動看來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有一點從邏輯上說不通,那就是曹丕死後,甄氏的兒子繼位也就是魏明帝。按道理他對這個叔叔應該重用,因為曹丕一直對魏明帝曹叡進行打壓,包括其母親之死。兩個人可以算是同病相憐。

曹植曾經寫信給曹叡,想表現一下發揮自己的作用,但都沒有結果。

植每欲求别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是不是所有的諸侯王都受到限制呢?

答案是否定的。

曹沖的同母兄弟曹宇,也是曹植的異母弟在魏明帝時期受到了重用。

是以應該不是諸侯王的身份問題。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那曹植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曹丕父子都持同樣态度呢?

《三國志·魏書·任蘇杜鄭倉傳》記載着這麼一段話:

初,則及臨菑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

俗話說字最少,問題就大。

曹丕代漢之時,有兩個人穿上喪服悲痛哭泣,一個是蘇則,一個就是曹植。蘇則不介紹了,展開文章就太長了。

曹丕代漢,别人可以哭,曹植哭什麼?

曹植難道不是受益人嗎?當年他和曹丕争奪魏太子之位難道不是最終還是要走到這一步嗎?

細細想來,曹植的用心就很值得推敲了。

曹丕代漢中間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自然有反對力量,按道理曹植應該帶頭支援和維護曹丕。曹植反其道而行帶頭反對,這個意味着什麼?自然希望曹丕稱帝失敗,自己還有機會。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曹植在做一件損害他們曹家之事。

有人說曹植忠于漢室,實際上從沒有什麼記載能證明曹植忠于漢室而不是曹家。

《七步詩》的時間是發生在曹丕做了皇帝之後。這樣看下來,首先發難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曹丕隻是反擊而不是主動迫害。

做了皇帝之後的曹丕在一次朝議時說了一句話:吾應天而禅,而聞有哭者,何也!

我順應天命做皇帝,聽說有人為漢而哭,那些哭的人是為啥哭?

當時蘇則在場,氣炸了就要和曹丕理論,結果旁邊的人拉做他,不是說你。

不是說蘇則,自然是說曹植了。

曹丕對忠于漢室之人并沒有迫害,曹丕當了皇帝還稱蘇則是正直的大臣。楊彪,也就是楊修的父親,曹丕想請他出山,結果他說了一句:我擔任過漢朝的三公,遭到亂世而不能對國家有所補益,現在年老多病,怎麼能夠再去新朝任職。

曹丕也沒有怪罪,反而繼續禮遇。

這應該是《七步詩》的全背景,當然後世對曹丕妖魔化是比較厲害的,是以大家認為《七步詩》就是曹丕迫害曹植。

當你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對曹丕和曹植的看法或會發生變化

後來曹植上書服軟,兄弟兩個關系也變緩和了。

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兄弟兩個還聚會了一次,聚會結束,曹植增戶五百,說明當時兩個交流還是很愉快的,曹丕并沒有一直對曹植進行打壓,手足之情還是念的。當然曹丕時期對諸侯王的權力限制很厲害也是實情。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至于曹丕這對父子為什麼都不用曹植,知常容推測曹植痛哭魏代漢這刀插得太深了,這種打自己家族臉面的蠢事讓他們對曹植的産生了深深的提防。

被曹植認為是保家之主的曹志卻是晉朝的大忠臣,《曹植的兒子曹志:晉朝的大忠臣》有詳細講述。

當清楚《七步詩》的前因後果,再去細品,有什麼感觸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