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牡蛎是不是生蚝?答案:是的

牡蛎的外形特征

  外形

牡蛎是不是生蚝?答案:是的

  殼形不規則,大小、厚薄因種而異;左殼或稱下殼較大而凹,附着在岩石或石闆上,右殼或稱上殼較小而平,掩覆如蓋。無足及足絲。閉殼肌僅有1個,外套膜外長着多數小觸手,是感覺器官。

  牡蛎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于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内面均白色光滑。兩殼于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波浪狀運動将水流引入殼内(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

  特性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蛎的殼内,牡蛎即分泌珍珠質将外物層層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蛎産生的珍珠不光澤,價值不高。隻有少數東方的種類,特别是波斯灣珠母貝(Meleagrina vulgaris)所産的珍珠品質最高。珠母貝主要分布于8~20噚(48~120尺)的海水深處。珍珠多采自5歲以上的牡蛎,用手工方法将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内,便在其周圍形成養殖的珍珠,大多珍珠養殖在日本或澳洲沿岸水域進行。

  基因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上司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太平洋牡蛎(Pacific oyster)的測序、組裝與分析,這是第一個測序的軟體動物基因組,将有助于填補我們對于種類豐富而較少研究的軟體動物家族的了解空白。這一研究線上釋出在《自然》(Nature)雜志上,揭示了牡蛎對高壓環境的獨特适應以及貝殼形成的複雜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短讀(short reads)結合“分而治之”的fosmid合并政策測序并組裝了太平洋牡蛎基因組。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開發的一種新方法,可用于研究具有高水準雜合性和/或重複序列的基因組。經過資料處理,組裝牡蛎基因組大約為559Mb,總共有大約28,000個基因。

牡蛎是不是生蚝?答案:是的

2牡蛎的生長環境要求

  1.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适鹽度為10%~25%。雜食性,以細小浮遊生物為 食。繁殖季節5~9月。

  2.栖息于從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10多米深的泥灘及泥沙質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小;在鹽度較低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大。中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内灣養殖的優良品種。

  3.栖息于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岩礁上,适鹽度高,繁殖期6~8月。

  ⒋栖息于低潮線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岩礁上,或泥沙質海底,有時在低潮線下數米處也能見到。适鹽度27%~34%,繁殖季節5~9月,當水溫在17~19℃時即開始産卵。

牡蛎是不是生蚝?答案:是的

3牡蛎是不是就是生蚝

  “海底牛奶”,指的就是牡蛎,也稱之為生蚝。

  生蚝是傳統滋補品,《本草綱目》有生蚝能“治虛損、壯陽、解丹毒、補男女氣血、令肌膚細嫩、防衰老”的記載。香港有一群人,因愛吃生蚝,居然号稱自己為“豪客”,經常成群結隊,尋覓最肥美的牡蛎。

  牡蛎吃法甚多。鮮牡蛎肉通常有清蒸、鮮炸、生灼、炒蛋、煎蚝餅、串鮮蚝肉和煮湯等多種煮法。

  牡蛎,俗稱蚝,别名蛎黃、海蛎子。牡蛎屬貝類。世界上總計約有100多種,我國沿海産的約有20多種,現在已人工養殖的主要有近江牡蛎、長牡蛎、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等。

牡蛎是不是生蚝?答案:是的

4牡蛎與生蚝的差別

  在現代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是離不開海鮮的,尤其是沿海的居民。海鮮,不僅可以帶給人們所需要的海洋口感,也可以給人們補給蛋白質的需要。海洋動植物的品類有很多種,有些是人們根本就叫不上名字的。但是,出海的一些船員們,對此卻是沒有不知道的。

  說起牡蛎和生蚝,大家都會覺得其實這是同一種生物,沒有什麼差别。但是,牡蛎和生蚝,卻實實在在的有着細微的差别。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二者的差别!

  牡蛎和生蚝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來的,雖然很多時候和很多地方也把“生蚝”稱為牡蛎,或者嚴格地說,生蚝屬于牡蛎的一種。

  牡蛎,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内面白色殼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殼,油都可入藥。也叫蛎蛤、牡蛤、蛎黃、海蛎子、蚝子等。在不同的海域生活着多個牡蛎品種。

  生蚝是牡蛎品種中個頭比較大的一種,個頭大的一個帶殼的就能在一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長或者是養殖在江河與大海交融之處,在半鹹半淡的内灣淺海上。由于适合生長條件的限制,它的數量上比其它品種的少,是以它的經濟價位一般比較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