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生而言,網上社交已成為生活中心的一部分。學校通知傳達、社團活動組織、日常交流無不依賴社交網絡,學習、生活、戀愛、交往無不需要社交網絡應用。從社會發展需求看,仍處在青年階段的大學生在心智、思維和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上仍處于懵懂狀态,處于從未知向已知過渡的狀态。大學生渴望得到認同,渴望與世界、他人建立聯系,而社交媒體的出現正好與大學生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相比對。
然而,當虛假的美顔、濾鏡橫行、“曬圖”變成修圖,當分享成為炫耀、交流成為宣洩,虛拟的“朋友圈”似乎正在走向扭曲,而沉迷于虛拟“朋友圈”的大學生更容易在網絡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而且,網絡社交歸根到底屬于“虛拟社交”,“虛拟社交”雖然在形式上擴大了社交圈,實質上卻縮小了大學生的“有效交際圈”。因為這種“虛拟社交”大部分屬于“點贊式”或“廣播式”的社交,徜徉在社交網絡的大學生可能前一刻享受着娛樂與喧嚣,下一刻放下手機卻變得更加寂寥而孤獨。社交媒體的設計思路使得它具有容易使人“上瘾”的屬性,而相比中學時代,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對寬松,如果大學生本身自制力不足,讓各種五花八門的社交媒體成為強勢一方,加速入侵到自己的學習生活,有事無事就拿出手機各種刷,強迫性使用現象愈演愈烈,那麼他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社交網絡所綁架。而沉迷的背後不僅是社會技能學習的忽略,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疏遠,還會幹擾大學生的認知及情緒控制,緻使真實社會中社交技能水準的降低,甚至會引發抑郁等心理問題。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