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作者:四味毒叔

文 | 素生

2011年大衛·芬奇憑借《社交網絡》入圍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幾年之後制作特輯出來,大家才知道如何制作《社交網絡》。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從确定劇本之後的排演開始,《社交網絡》就不同于當下的“快餐式制作”。

《社交網絡》的主創們從開拍的前三個星期就開始了劇本研讀,這件事情讓每個點開這部紀錄片的人都感覺激動,說白了,這才是他們心中電影制作該有的樣子。

導演、編劇和主演坐在一起對每句要講出的台詞進行排演,試圖将每個單詞都用的準确且接近人物本身性格,對一部根據真人改編的傳記片來說,這個做法很合理。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這也造就了讓無數人忍不住點下暫停的驚人語速。

持續的排演不僅要針對每一幕的對話,還會帶上走位與表演的狀态。這讓導演能了解片場的表演狀态是怎樣,坐在一旁的編劇也能第一時間給出反應,酌情修改。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可見好萊塢對于編劇的尊重确實不隻是國人編劇添油加醋的版本,這種合作的深度,應該是電影制作正常的樣子。

這個過程中不僅導演會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更大程度上是演員在熟悉角色的心理,以及編劇為何在這裡要這麼來寫。整個過程是開放且自由的讨論,而讨論的意思是演員、導演、編劇三者都從自己角度出發,去做出合理的調整,而并非一言堂。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傑西·艾森伯格在這個過程中,稱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看導演去找出每句話的涵義以及弄明白他們為何出現在這裡。

雖在個人看來,這是一個演員應該去做的事情,但不管誰做,終究是讓所有人清楚的,而這也是為何在後期拍攝的70-80天中,劇本基本沒有改動。

如果上述所有内容是人盡皆知的“就應該這麼做”,那後面的導演講戲就相對來說是行業幹貨。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隻要有任何事情肯能損及他的自我,(他)就要馬上熄滅它,就像快速滅火一樣”這段話是大衛·芬奇在開篇第一場戲中對紮克伯克人物狀态的描述。

影片開場的台詞緊湊酒吧對話,光劇本上就寫了十頁。密集的台詞加上跳躍的内容,讓這段後來常用于拉片素材,将其視為人物出場介紹的例子。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相較現在諸多影視作品,為了省事而開頭讓演員自述其身世和性格。展現一個聰明男孩被女孩甩了的過程中,再讓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的做法明顯高明很多。

當然,這種高明的做法是拍了99條之後才得以實作的。當天收工時,大衛·芬奇開玩笑的說居然沒有拍到100條真是遺憾,我們才拍了99條,已經很節省了!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諸如此類的小秘密還有很多,如果不看,你一定不會認為片中的部分戲服是在比佛利山的亞曼尼名店定做的。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賈斯汀·汀布萊克在片中飾演肖恩·帕克,那身被劇中人誇不錯的上衣,就是其中一件。這件亞曼尼在賈斯汀·汀布萊克口中成為了讓他更好揣摩角色狀态的“寶貝”。

畢竟穿上了和飾演人物同樣的服裝之後更能感受人物的狀态,這話說的相當可愛。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而道具上的功夫不止如此,當大衛·芬奇希望劇中角色在真的吃東西時。劇組為他們準備了蟹鉗,生鲑魚醬等料理。這些其實看上去并沒有多麼專業,頂多算是細節上的用心。

但細節上的選擇卻是大衛·芬奇在整個紀錄片中最實用的幹貨,追求細節不是說所有的地方都追求,而是選擇最合适的細節點去雕琢。根據真人事件改編的電影,需要注重的細節和其他類型片自然不同。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要讓人物盡可能的接近真實最表面的就是“像”,而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人不會有演員一樣高分的顔值,這就需要從習慣和小動作上下功夫,讓細節完全為人物服務。

享受美食時人物的舉止,在思考問題中視點的選擇,聊天中用“我”還是“我們”,都在一定程度上為角色添加着資訊。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劇中是飾演雙胞胎兄弟兩個演員,試鏡時看了《雙生兄弟》,這讓他們得以分辨兩個角色的差異,重心。《雙生兄弟》中英國演員傑瑞米·艾恩斯飾演雙胞胎中的一個時,會把身體重量放在腳後跟,當他演另一個就把中心往前移,靠近他的腳掌,這樣往前靠的那個會讓人感覺有侵略性。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而這對艾米·漢莫和喬什·平茨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能讓這種行為顯得刻意。順便一提,《雙生兄弟》的大陸譯名為《孽扣》,由大衛·柯南伯格執導。

看過《社交網絡》的人其實對雙胞胎有較深的印象,兩人雖在片中是不同人出演,但後期做了換臉,給喬什·平茨合成了艾米·漢莫的長相。不得不說,當《綠皮書》将這個技術再次炒起來的時候,在好萊塢它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這其實意味着艾米·漢莫有兩倍的工作量,但卻不能收獲兩倍的快樂~作為大衛·芬奇的演員就必須要接受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從影片開始的第一個鏡頭拍了99遍就能看出來導演的完美主義屬性,而後面來個40、50遍就再正常不過。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面對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傑西·艾森伯格的心态是:一遍又一遍演過之後緊張感自然就消失了,而且不會擔心全劇組100多号人等着你,因為大家都知道來個幾十遍屬于正常。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臨近殺青,大衛·芬奇将編劇拉到身邊說,拍完倒數第二場,自己就要開車回家。編劇笑得不行,感覺導演的幽默感爆棚。等要排最後一場戲時,副導演讓編劇挑選背景,服裝讓他确定本場的穿着時,他才知道,大衛·芬奇真的開車回家了。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編劇阿倫·索爾金執導了最後不到2秒的戲份。拍過兩條之後,他感覺可以了,決定收工。第一副導過來給他說,如果我們隻給大衛兩個鏡次他會殺了我的。阿倫·索爾金“那我們就多拍幾條,完全按照剛才那兩條拍怎麼樣?”

結果就是這樣,電影殺青了。

“我不會測試每個人的喜好,詢問每個人的意見,然後去投其所好。我不知道人們要什麼,但我知道人們不要相同的東西。”

—— 阿倫·索爾金

《社交網絡》編劇

現在,你還會向别人推薦《社交網絡》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