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作者:四味毒叔

文 | 素生

2011年大卫·芬奇凭借《社交网络》入围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几年之后制作特辑出来,大家才知道如何制作《社交网络》。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从确定剧本之后的排演开始,《社交网络》就不同于当下的“快餐式制作”。

《社交网络》的主创们从开拍的前三个星期就开始了剧本研读,这件事情让每个点开这部纪录片的人都感觉激动,说白了,这才是他们心中电影制作该有的样子。

导演、编剧和主演坐在一起对每句要讲出的台词进行排演,试图将每个单词都用的准确且接近人物本身性格,对一部根据真人改编的传记片来说,这个做法很合理。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这也造就了让无数人忍不住点下暂停的惊人语速。

持续的排演不仅要针对每一幕的对话,还会带上走位与表演的状态。这让导演能了解片场的表演状态是怎样,坐在一旁的编剧也能第一时间给出反应,酌情修改。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可见好莱坞对于编剧的尊重确实不只是国人编剧添油加醋的版本,这种合作的深度,应该是电影制作正常的样子。

这个过程中不仅导演会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更大程度上是演员在熟悉角色的心理,以及编剧为何在这里要这么来写。整个过程是开放且自由的讨论,而讨论的意思是演员、导演、编剧三者都从自己角度出发,去做出合理的调整,而并非一言堂。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杰西·艾森伯格在这个过程中,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导演去找出每句话的涵义以及弄明白他们为何出现在这里。

虽在个人看来,这是一个演员应该去做的事情,但不管谁做,终究是让所有人清楚的,而这也是为何在后期拍摄的70-80天中,剧本基本没有改动。

如果上述所有内容是人尽皆知的“就应该这么做”,那后面的导演讲戏就相对来说是行业干货。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只要有任何事情肯能损及他的自我,(他)就要马上熄灭它,就像快速灭火一样”这段话是大卫·芬奇在开篇第一场戏中对扎克伯克人物状态的描述。

影片开场的台词紧凑酒吧对话,光剧本上就写了十页。密集的台词加上跳跃的内容,让这段后来常用于拉片素材,将其视为人物出场介绍的例子。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相较现在诸多影视作品,为了省事而开头让演员自述其身世和性格。展现一个聪明男孩被女孩甩了的过程中,再让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的做法明显高明很多。

当然,这种高明的做法是拍了99条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当天收工时,大卫·芬奇开玩笑的说居然没有拍到100条真是遗憾,我们才拍了99条,已经很节省了!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诸如此类的小秘密还有很多,如果不看,你一定不会认为片中的部分戏服是在比佛利山的亚曼尼名店定做的。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贾斯汀·汀布莱克在片中饰演肖恩·帕克,那身被剧中人夸不错的上衣,就是其中一件。这件亚曼尼在贾斯汀·汀布莱克口中成为了让他更好揣摩角色状态的“宝贝”。

毕竟穿上了和饰演人物同样的服装之后更能感受人物的状态,这话说的相当可爱。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而道具上的功夫不止如此,当大卫·芬奇希望剧中角色在真的吃东西时。剧组为他们准备了蟹钳,生鲑鱼酱等料理。这些其实看上去并没有多么专业,顶多算是细节上的用心。

但细节上的选择却是大卫·芬奇在整个纪录片中最实用的干货,追求细节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追求,而是选择最合适的细节点去雕琢。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需要注重的细节和其他类型片自然不同。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要让人物尽可能的接近真实最表面的就是“像”,而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人不会有演员一样高分的颜值,这就需要从习惯和小动作上下功夫,让细节完全为人物服务。

享受美食时人物的举止,在思考问题中视点的选择,聊天中用“我”还是“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角色添加着信息。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剧中是饰演双胞胎兄弟两个演员,试镜时看了《双生兄弟》,这让他们得以分辨两个角色的差异,重心。《双生兄弟》中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恩斯饰演双胞胎中的一个时,会把身体重量放在脚后跟,当他演另一个就把中心往前移,靠近他的脚掌,这样往前靠的那个会让人感觉有侵略性。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而这对艾米·汉莫和乔什·平茨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能让这种行为显得刻意。顺便一提,《双生兄弟》的大陆译名为《孽扣》,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

看过《社交网络》的人其实对双胞胎有较深的印象,两人虽在片中是不同人出演,但后期做了换脸,给乔什·平茨合成了艾米·汉莫的长相。不得不说,当《绿皮书》将这个技术再次炒起来的时候,在好莱坞它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这其实意味着艾米·汉莫有两倍的工作量,但却不能收获两倍的快乐~作为大卫·芬奇的演员就必须要接受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拍了99遍就能看出来导演的完美主义属性,而后面来个40、50遍就再正常不过。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面对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杰西·艾森伯格的心态是:一遍又一遍演过之后紧张感自然就消失了,而且不会担心全剧组100多号人等着你,因为大家都知道来个几十遍属于正常。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临近杀青,大卫·芬奇将编剧拉到身边说,拍完倒数第二场,自己就要开车回家。编剧笑得不行,感觉导演的幽默感爆棚。等要排最后一场戏时,副导演让编剧挑选背景,服装让他确定本场的穿着时,他才知道,大卫·芬奇真的开车回家了。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编剧阿伦·索尔金执导了最后不到2秒的戏份。拍过两条之后,他感觉可以了,决定收工。第一副导过来给他说,如果我们只给大卫两个镜次他会杀了我的。阿伦·索尔金“那我们就多拍几条,完全按照刚才那两条拍怎么样?”

结果就是这样,电影杀青了。

“我不会测试每个人的喜好,询问每个人的意见,然后去投其所好。我不知道人们要什么,但我知道人们不要相同的东西。”

—— 阿伦·索尔金

《社交网络》编剧

现在,你还会向别人推荐《社交网络》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