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網絡之難

作者:钛媒體APP
社交網絡之難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巨潮商業評論,作者丨楊旭然,編輯丨王方玉

除了“鄧文迪的前夫”之外,默多克身上還有非常多的标簽:世界報業大亨、新聞集團董事長、影視大鳄,以及——紮克伯格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2005年,facebook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是myspace。這家公司被默多克相中,以5.8億美元的價格買了下來。

默多克作為傳媒巨頭,希望社交網絡myspace的視訊業務能像youtube一樣成功。并且早在2007年,就宣布myspace獲得了10億美元的收入和2.5億美元的利潤。

但這些收入與利潤,是以犧牲使用者體驗為代價擷取的:

myspace的視訊業務曾經排在youtube之後名列第二,但是急于創收的新聞集團,在每一個視訊前都插入了廣告。迪沃爾夫(原創始人)曾經建議公司減少視訊廣告,然而新聞集團指出,首先需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分析,看減少視訊廣告會損失多少收入。

最終的結果,是默多克坐視紮克伯格的facebook一步步做大,并最終低價甩賣離場。

大洋彼岸,小米創始人雷軍在2010年底推出了米聊,卻在2021年初選擇關閉。

米聊在微信面前一敗塗地,對此雷軍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他曾經表态“當初做米聊就是與騰訊賭時間差”:如果騰訊一年後才有所反應,米聊勝率是50%,如果騰訊兩三個月就有反應,米聊應該100%會死掉。

事态的發展,最終卻按照雷軍最壞的推演發展過去:騰訊在3個月時間内就推出了微信,并憑借qq号注冊的政策快速發展,從此成就了騰訊的萬億帝國。

社交網絡之難

騰訊股價表現(2004年-2021年)

社交網絡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成王敗寇的生意。在這塊戰場上,我們見識了默多克、雷軍、張一鳴、羅永浩們的失敗,也看到了馬化騰、紮克伯格站上了這個星球财富的巅峰。

想長久地站在這個巅峰之上又談何容易。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絡,需要滿足使用者自相沖突的訴求,需要不斷地擴充價值,也需要時刻面對來自競争對手的挑戰。

就像是在高聳而光滑的金山上攀登:這座山都是你的,但每一步都不能有失。

根據deva估值理論,企業市值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使用者數量。

網際網路在pc個人電腦出現之後逐漸形成,個人電腦背後,是每個網際網路使用者。

這些使用者通過網際網路擷取資訊、休閑娛樂、購物支付,共同建構了全球網際網路的龐大生态。

網際網路上雖然充斥着各類應用功能、資訊與服務,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在為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服務的。誰擁有了使用者,誰就擁有了價值。

以太網的發明者、3com公司創始人、計算機網絡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于1973年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這是一個和摩爾定律同樣重要的定律:

網絡的價值,與“聯網裝置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社交網絡之難

以這個定義為基礎,網際網路皇後mary meeker提出了最早為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公式—— deva 估值理論。這個理論至今仍是為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的重要依據之一:

網際網路企業的市值=使用者數的平方*企業為每個使用者創造的價值

這個估值理論在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早期出現,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陷。雖然現在已不常見,但仍有足夠的借鑒意義。根據這個估值理論,企業市值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使用者數量。

這與梅特卡夫定律的含義一樣,更多使用者之間,可以交織成一張更加龐大、高粘性的使用者網絡。網絡節點的增加,也意味着資訊與服務有了更龐大的載體。

社交網絡上的使用者,對于社交網絡主要有兩個訴求:

1.利用社交網絡實作自己的社會交往;

2.以社交網絡為載體,使用一部分應用。

這也是微信開展業務的起點。人們在這張社交網絡上聯絡親戚、朋友、熟人,并聯系這張網絡上的陌生人,随之進入另一個圈層。

同時,一些應用完全可以在社交網絡上使用,比如觀看視訊——朋友發送過來一條視訊,我立刻打開,而不是退出社交網絡然後去其他平台搜尋。

這兩個功能的定位,也構成了微信的兩個不同的價值點:

1.工具

2.應用

微信、facebook都是面向所有公衆免費使用的,使用者不會為社交工具本身付費,這部分使用者雖然使用者很多,但除了點選廣告之外,最終很難為騰訊、臉書公司直接創造價值。

但和臉書不同的是,為了保持更好的使用者體驗,騰訊在利用廣告增收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的克制。是以在騰訊總的營收池子裡,“工具收入”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這并不意味着工具沒有價值。相反,正是微信的工具價值,吸引着海量使用者——每天10.9億人打開微信,首先不是奔着小程式、公衆号或者視訊号來的,而是奔着社交聊天來的。

社交工具吸引使用者+為使用者提供應用并創造價值,是微信這款産品經營最核心的脈絡。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這個過程都是順暢的,并且迸發出了巨大價值。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的需求一直在變——要更簡單,也要能夠有更多的延展功能。這越發考驗馬化騰與張小龍的智慧:

就像甲方要求的“色彩斑斓的黑”一樣,如何滿足使用者要求的“既簡單又複雜”?

如果微信變成了一個隻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産品價值就會打折扣。

在美國網際網路廣告市場中,facebook、谷歌、亞馬遜占據了市場佔有率的前三位,三家公司在網際網路廣告方面能夠獲得大量收益。

尤其對于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廣告業務更是其營收的最重要來源。财報資料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facebook的廣告收入達到569.8億美元,占到其總收入的98.42%。

而對微信有着更強“潔癖”的騰訊,更願意讓微信遠離類似facebook界面中常見的廣告,張小龍也曾多次表态,毫不吝啬對簡單的贊頌:

我用簡單來作為美觀,實用,合理,優雅的代名詞。 簡單是很美的。從一個實體公式到一個日常用品,往往是簡單的是更好的。實作同樣一個目标,有一千種方法,但隻有最簡單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為有一千種方法存在,是以要真正做到簡單是很難的。

所謂“簡單”,卻和網際網路公司企業價值(前文所述的deva 估值理論)産生了尖銳的沖突,勢同水火:

簡單,可以讓使用者用得更安心,省心,舒适,而不會轉去其他社交軟體。但問題是,如果微信變成了一個隻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産品價值就會打折扣——你能想象一個隻能聊天,不能看朋友圈公衆号、不能微信支付、不能打遊戲的微信嗎?

正如360、wifi萬能鑰匙、獵豹移動曾經的王牌app、在全球範圍内一度沖到第一的clean master等工具類産品,它們的母公司并沒有被市場定出很高的估值,并且這些工具類産品很難保持長青,往往到一定時間就會被使用者抛棄。

是以,公衆号、金融支付、“九宮格”、小程式等這些與“簡單”相對應的“複雜”,實際上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微信的使用時長,并且産生更大的應用價值。

根據deva估值理論,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價值,企業的價值(市值)才會更大。

過去很多年,中國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絕大多數都遵循了“擷取使用者,并不斷拓展新功能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原則——這其實是符合deva 估值理論的。

典型者如美團,通過餐飲團購業務擷取使用者後,迅速擴充各類業務,包括電影票、外賣、醫美、共享出行等等,企業市值随之水漲船高;

阿裡巴巴的業務也并不局限在電子商務,還要做金融支付、“健康、快樂”業務、本地生活等等,才能讓企業價值在龐大的基數之上不斷增長。

對于騰訊來說同樣如此。微信連接配接了中國十幾億人,在這之上沉澱的遊戲、支付、金融、内容業務可以幫企業不斷賺錢,但2020年不是企業發展的終點,2021年也不是。隻要不是終點,新的使用者價值就必須不斷開發。

遊戲、廣告、金融之外,微信使用者價值最新的開發與擴充路徑就是視訊号,這甚至成為了騰訊新十年展望最核心的關鍵詞。

視訊号是否能夠成功和視訊号的運作思路,并非是本文所論述的核心重點。總體上看,關于微信對于視訊号的力推,有幾點隐藏的事實:

1.微信必須通過視訊号,去追趕視訊時代的趨勢與紅利,以避免在視訊時代徹底掉隊;

2.視訊号的設計,與微信“簡單”的原則相沖突,兩者之間正在努力平衡;

3.騰訊沒有完全固守“簡單”這樣的工具思維,擁抱複雜的視訊業務,是能夠實作企業價值提升的正确戰略判斷。

對使用者使用時間的競争,背後是對使用者帶來企業價值的競争。

如果不考慮競争對手的情況下,騰訊在平衡“簡單與複雜”這對沖突的動作,堪稱完美。

通過增加金融支付功能,擴寬了微信的使用場景,進一步固化了普通人對微信的使用習慣;

通過公衆号,給微信增加内容屬性,讓更多人把時間沉澱在微信上;

小程式則是一個更加宏大的生态,可以引入無數個外部應用,大大提升微信的功能性,讓每一個小程式,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app,而微信就變成了“安卓作業系統”。

張小龍在公開課中分享了一組資料:

有10.9億使用者打開微信,3.3億使用者進行了視訊通話; 有7.8億使用者進入朋友圈,1.2億使用者發表朋友圈; 有3.6億使用者讀公衆号文章,4億使用者使用小程式;
社交網絡之難

每一個普通人稍加學習,就能把這些功能利用起來,打開微信,能夠解決的生活問題和網際網路使用需求越來越多。而實作這些功能,是建立在沒有增加太多操作複雜程度的基礎上,這是産品團隊超強能力的展現。

但是,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裡,每名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時間長度,竟然下降了。

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圖文時代向視訊時代的變遷等等。但其中最值得騰訊警惕的一點,是來自最重要的競争對手之一——位元組跳動對使用者使用時長的分流。

衆所周知,位元組跳動旗下的産品,是以算法分發進行内容推送見長的。在這種模式下,每個使用者都會被平台推送各種内容,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内容是什麼,不斷被刺激與“獎勵”。

系統算法會機器學習使用者的行為與喜好,并進行相應的推送。得益于平台海量的創作者,這些推送内容源源不斷無窮無盡。

相比之下,微信的内容分發更加依靠天然的社交分發——包括朋友圈轉發、微信群轉發、點贊、在看形成的閱讀與傳播等等。

這類模式發展到高峰,是在騰訊推出直播業務的時候,使用者看過的直播會直接推送并提示給其他使用者,這引起了大量使用者的不滿,後期被調整。

不斷加碼的點贊+向好友推送模式,對于部分使用者來說,從友善變成了一種負擔:有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成為其他人的内容來源,他們會為了不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對内容的喜愛偏好,而更加謹慎地點贊、在看或轉發。

這種謹慎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社交網絡中,内容的傳播力會被削弱,内容無法通過使用者的轉發/在看/點贊進行跨圈傳播。

随着内容傳播受到局限,内容所形成的使用者粘性出現下滑,進而導緻使用者使用時長的下降。這些失去的使用者時長,降低了使用者使用其他應用的頻率(或潛在的使用頻率),并增加了微信的“工具屬性”。

按照張小龍的話說,就是“用完即走”的這部分使用者,會是以增加。

張小龍并沒有以使用者時長作為kpi,每次的公開課,也沒有極端強調使用者時長的重要性。但作為全中國最頂尖的産品經理,這個名額有多重要,他比《巨潮商業評論》要清楚得多,也在為此做出各種改變。

包括“看一看”和“熱點廣場”的推出,甚至是視訊号的推出,都有強烈的增加使用者使用時長的考慮。但至少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位元組跳動的使用者使用時長不僅繼續排名第一,還在不斷增加。

對使用者使用時間的競争,背後是對使用者帶來企業價值的競争。騰訊應該慶幸的是,截至目前,因為種種問題,位元組跳動始終沒能把内容之外的業務做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