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在肇源的沿江鄉鎮中,薄荷台鄉,是個“羊群中的駱駝”——另類。
其他沿江鄉鎮,農作物,大都以水稻為主。水源好,積溫高。水稻産量夠,種它賺錢;大米口感好,銷路不愁。
以肇源縣城為圓心,沿江向東西兩側使勁撒摸,幾十公裡内,大都是畦畦相連的水田。通透,規整。可到了薄荷台這兒,“畫風”突變:遍地青紗帳,都是大苞米。兩相對比,像從小人城來到了巨人國。
省内種地的人都知道,近些年,種水田賺錢。好多地區,即使不靠江河,也要大投入,想方設法“旱改水”。薄荷台鄉距離松花江最遠的村屯,也不過五六公裡,好幾個村屯就挨着江邊。可他們,卻舍棄這難得的地利,緊緊抓住大苞米不放。全鄉共有耕地15.8萬畝,大苞米,就占了11萬多畝。水田,不到3萬畝。
是薄荷台人“死心眼”?還是其中另有乾坤?
為了解開這個謎,記者走進了薄荷台鄉。
大苞米已形成小産業鍊
不訪不知道,一訪吓一跳。
薄荷台鄉的大苞米,産量高得驚人。
一畝地打1800斤,算是“平常一首歌”,地塊位置好點兒的,就能破2000斤。平均畝産,至少1800斤。這個畝産量,在省内可是排前列的。
去年,全鄉大苞米的産量達到兩億多斤。
薄荷台鄉的大苞米,品質還特好。籽粒飽滿,賣相好;水分小,買家喜歡。
全鄉,吃這碗玉米飯的人,超過一大半。而且,都吃得溝滿壕平。
全鄉,幾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至少過百。這些大戶們,每年進賬都能達到幾十萬。
哈拉海村,有個叫于海軍的,去年,種了350畝大苞米。年底算賬,純賺24萬。
同村的姜在斌,種了400畝,毛收入,53萬多。去了成本,淨剩30多萬。
小打小鬧,種個幾十畝的農戶,一年下來,也都能掙個五七八萬的。人家說了,不比城裡上班的人差。
大苞米,讓薄荷台的種植戶們,吃得小肚兒溜圓。
可是,真正“掏”上大錢的,卻不是他們。
薄荷台鄉,共有4家收儲糧站。其中,芳春村有3家,哈拉海村有一家。他們主要收儲的,就是大苞米。他們将農戶的苞米收過來,晾曬、烘幹,然後,再運到肇源新站鎮上火車。
薄荷台的大苞米,就這樣坐上了火車,近的去遼甯、山東、河北,遠的過黃河、跨長江,去雲南、貴州、四川。
薄荷台的大苞米,好賣。這4家儲糧站,每年都不少賺錢。
規模小點兒的,一年能整兩三百萬。規模大的,一年能賺上千萬。
不僅如此,儲糧站下去收大苞米,往新站鎮運大苞米,都需要大車。一些養車戶,每年靠着運大苞米就能掙不少錢。
薄荷台鄉,已經圍繞大苞米,形成了一個小産業鍊。
神奇的土地 精明的村民
薄荷台鄉的大苞米,為啥産量就高、品質就好?
答案,就在薄荷台身上。
薄荷台的土地很神奇。
同樣是黑土地,其他大苞米産區,耕地大多是黑鈣土。而薄荷台的耕地,卻是黑草甸土。這種土質,有勁兒。用句農業術語,叫地力足。同樣的玉米種子,撒到薄荷台的地裡,就苗壯株高,穗兒大粒兒飽。産量,自然就高。
薄荷台的農戶很精明。
前些年,大苞米稀爛賤。忙活到年底,一畝地,剩不了幾個錢兒。不少地方的農民紛紛改弦易轍,或轉種其他作物,或東挪西借,湊錢旱改水。
可薄荷台的農戶,主意正,要将種苞米進行到底。
表面看,他們想得很簡單:草甸黑土,是上天賜予薄荷台的,不能瞎了這個資源。既然适合種大苞米,咱就得把大苞米種出名堂來。實際上,薄荷台的農民,特精。
一方面,薄荷台玉米産量高,讓薄荷台人底氣足。價格低了,産量還能往回“勾”,咋也賠不上。是以,薄荷台人,在玉米價格低的年頭也能挺住。
另一方面,薄荷台人深知,種地,最怕今年種金,明年種銀。這種遊擊式種地法,結果就是永遠追着市場跑,很難摸到市場那根神秘的“脈”。
薄荷台人,有自己的“小九九”。咱把大苞米種明白了,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市場,就會跟着咱們走。
雖說種稻子挺掙錢,那得看跟誰比。薄荷台人種大苞米,還真不比種稻子少賺。
他們給記者算了筆賬。前年,大苞米價格一般,一斤8毛錢。按薄荷台大苞米的平均畝産算,一畝地,毛收入1400多元。稻子,前年單價1塊3左右,按畝産1300斤算,毛收入,也就1600多元。
雖然畝收入差了300塊左右,但種大苞米省事兒省心啊。
現在種大苞米,三步就完活兒。
第一步:旋耕、起壟、下肥。這是一把就成的。
第二步:播種。都是機械,快。墒情好,啥事不費。墒情不好,播種時直接帶水。
第三步:撒一遍藥。餘下,就等着秋收了。
可種稻子,程式就繁瑣多了。育苗、插秧、施肥、撒藥、看水。
育苗時,又得播盤,又要防凍。一個生長季下來,施肥就得好幾遍,什麼葉面肥、返青肥……那水,得從春看到秋。稻子熟了,還得把水放淨。
花費的人工,比種大苞米,要多出不少。
去年,大苞米價格上來了,一斤,超過了1塊錢。每畝毛收入,将近2000元。而稻子的價格,依然穩定在每斤1塊3左右。這樣算下來,薄荷台的玉米種植戶,已經讓水稻種植戶羨慕了。
還有,薄荷台人,多年種大苞米,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探索出了一些獨特的技術。
增加種植密度,就是他們的小竅門之一。
原來,一畝地的玉米苗,在3000——3500株之間。現在,他們将其加密到3700——4000株左右。可别小看這多出來的幾百株苗。到了秋天,多出來的,就是幾百、甚至上千個大玉米棒子。
應天時順民心就是王道
薄荷台的大苞米,之是以能成“氣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鄉黨委、鄉政府的正确引導、竭力扶助、科學協調。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薄荷台鄉黨委、政府,圍繞着大苞米,做好、做足了該做的事兒。
為了能讓全鄉的大苞米,不完全靠天吃飯,他們引導種植戶,在地裡打機電井,打組合井。
打一眼抗旱井,鄉裡給補貼1000元。鄉裡,還為各村購買了“小白龍”。天若旱了,“小白龍”們會一頭紮進地下,取水澆灌大苞米。
天若澇了,也不怕。鄉裡,修了好幾條排水渠。這些渠,連接配接各村。地裡的雨水多了,就會順着水渠排走。
更為重要的是,在鄉裡的引導下,薄荷台鄉的大苞米,在播種時間上,來了個革命性的變化。
以前,播種時間,大都從5月1日開始,到5月中旬結束。
現在,4月20日就開播,5月初就結束。可别小看提前這10天。咱黑龍江本來無霜期就短,趕上老天爺不高興,給你來個早霜,糧食就得減産。
提前這10來天,就能讓全鄉的大苞米,最大限度避免減産。要知道,十多萬畝大苞米,哪怕多收半成,都是個很大的數字。
利用優勢,因地制宜,不瞎指揮,這就叫上應天時。
盡力創造條件,給農民最大保障,這就叫下順民心。
這兩點,薄荷台鄉黨委、政府,都做到了。
上天眷顧,給了薄荷台草甸黑土。鄉裡有正事兒,做實事兒,懂得深耕自己的特色。薄荷台人,勤勞又智慧。難怪,他們能把大苞米種出名堂。
今年,薄荷台鄉的大苞米,又豐收了。據農戶講,産量比去年還好。農戶們,就等着把黃澄澄的玉米,換成嘎巴嘎巴響的票子了。
文/攝 記者 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