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均亩产1800多斤!一碗玉米饭吃肥薄荷台人

平均亩产1800多斤!一碗玉米饭吃肥薄荷台人

  核心提示:在肇源的沿江乡镇中,薄荷台乡,是个“羊群中的骆驼”——另类。

  其他沿江乡镇,农作物,大都以水稻为主。水源好,积温高。水稻产量够,种它赚钱;大米口感好,销路不愁。

  以肇源县城为圆心,沿江向东西两侧使劲撒摸,几十公里内,大都是畦畦相连的水田。通透,规整。可到了薄荷台这儿,“画风”突变:遍地青纱帐,都是大苞米。两相对比,像从小人城来到了巨人国。

  省内种地的人都知道,近些年,种水田赚钱。好多地区,即使不靠江河,也要大投入,想方设法“旱改水”。薄荷台乡距离松花江最远的村屯,也不过五六公里,好几个村屯就挨着江边。可他们,却舍弃这难得的地利,紧紧抓住大苞米不放。全乡共有耕地15.8万亩,大苞米,就占了11万多亩。水田,不到3万亩。

  是薄荷台人“死心眼”?还是其中另有乾坤?

  为了解开这个谜,记者走进了薄荷台乡。

平均亩产1800多斤!一碗玉米饭吃肥薄荷台人

  大苞米已形成小产业链

  不访不知道,一访吓一跳。

  薄荷台乡的大苞米,产量高得惊人。

  一亩地打1800斤,算是“平常一首歌”,地块位置好点儿的,就能破2000斤。平均亩产,至少1800斤。这个亩产量,在省内可是排前列的。

  去年,全乡大苞米的产量达到两亿多斤。

  薄荷台乡的大苞米,质量还特好。籽粒饱满,卖相好;水分小,买家喜欢。

  全乡,吃这碗玉米饭的人,超过一大半。而且,都吃得沟满壕平。

  全乡,几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至少过百。这些大户们,每年进账都能达到几十万。

  哈拉海村,有个叫于海军的,去年,种了350亩大苞米。年底算账,纯赚24万。

  同村的姜在斌,种了400亩,毛收入,53万多。去了成本,净剩30多万。

  小打小闹,种个几十亩的农户,一年下来,也都能挣个五七八万的。人家说了,不比城里上班的人差。

  大苞米,让薄荷台的种植户们,吃得小肚儿溜圆。

  可是,真正“掏”上大钱的,却不是他们。

  薄荷台乡,共有4家收储粮站。其中,芳春村有3家,哈拉海村有一家。他们主要收储的,就是大苞米。他们将农户的苞米收过来,晾晒、烘干,然后,再运到肇源新站镇上火车。

  薄荷台的大苞米,就这样坐上了火车,近的去辽宁、山东、河北,远的过黄河、跨长江,去云南、贵州、四川。

  薄荷台的大苞米,好卖。这4家储粮站,每年都不少赚钱。

  规模小点儿的,一年能整两三百万。规模大的,一年能赚上千万。

  不仅如此,储粮站下去收大苞米,往新站镇运大苞米,都需要大车。一些养车户,每年靠着运大苞米就能挣不少钱。

  薄荷台乡,已经围绕大苞米,形成了一个小产业链。

平均亩产1800多斤!一碗玉米饭吃肥薄荷台人

  神奇的土地 精明的村民

  薄荷台乡的大苞米,为啥产量就高、质量就好?

  答案,就在薄荷台身上。

  薄荷台的土地很神奇。

  同样是黑土地,其他大苞米产区,耕地大多是黑钙土。而薄荷台的耕地,却是黑草甸土。这种土质,有劲儿。用句农业术语,叫地力足。同样的玉米种子,撒到薄荷台的地里,就苗壮株高,穗儿大粒儿饱。产量,自然就高。

  薄荷台的农户很精明。

  前些年,大苞米稀烂贱。忙活到年底,一亩地,剩不了几个钱儿。不少地方的农民纷纷改弦易辙,或转种其他作物,或东挪西借,凑钱旱改水。

  可薄荷台的农户,主意正,要将种苞米进行到底。

  表面看,他们想得很简单:草甸黑土,是上天赐予薄荷台的,不能瞎了这个资源。既然适合种大苞米,咱就得把大苞米种出名堂来。实际上,薄荷台的农民,特精。

  一方面,薄荷台玉米产量高,让薄荷台人底气足。价格低了,产量还能往回“勾”,咋也赔不上。所以,薄荷台人,在玉米价格低的年头也能挺住。

  另一方面,薄荷台人深知,种地,最怕今年种金,明年种银。这种游击式种地法,结果就是永远追着市场跑,很难摸到市场那根神秘的“脉”。

  薄荷台人,有自己的“小九九”。咱把大苞米种明白了,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市场,就会跟着咱们走。

  虽说种稻子挺挣钱,那得看跟谁比。薄荷台人种大苞米,还真不比种稻子少赚。

  他们给记者算了笔账。前年,大苞米价格一般,一斤8毛钱。按薄荷台大苞米的平均亩产算,一亩地,毛收入1400多元。稻子,前年单价1块3左右,按亩产1300斤算,毛收入,也就1600多元。

  虽然亩收入差了300块左右,但种大苞米省事儿省心啊。

  现在种大苞米,三步就完活儿。

  第一步:旋耕、起垄、下肥。这是一把就成的。

  第二步:播种。都是机械,快。墒情好,啥事不费。墒情不好,播种时直接带水。

  第三步:撒一遍药。余下,就等着秋收了。

  可种稻子,程序就繁琐多了。育苗、插秧、施肥、撒药、看水。

  育苗时,又得播盘,又要防冻。一个生长季下来,施肥就得好几遍,什么叶面肥、返青肥……那水,得从春看到秋。稻子熟了,还得把水放净。

  花费的人工,比种大苞米,要多出不少。

  去年,大苞米价格上来了,一斤,超过了1块钱。每亩毛收入,将近2000元。而稻子的价格,依然稳定在每斤1块3左右。这样算下来,薄荷台的玉米种植户,已经让水稻种植户羡慕了。

  还有,薄荷台人,多年种大苞米,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探索出了一些独特的技术。

  增加种植密度,就是他们的小窍门之一。

  原来,一亩地的玉米苗,在3000——3500株之间。现在,他们将其加密到3700——4000株左右。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几百株苗。到了秋天,多出来的,就是几百、甚至上千个大玉米棒子。

平均亩产1800多斤!一碗玉米饭吃肥薄荷台人

  应天时顺民心就是王道

  薄荷台的大苞米,之所以能成“气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引导、竭力扶助、科学协调。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薄荷台乡党委、政府,围绕着大苞米,做好、做足了该做的事儿。

  为了能让全乡的大苞米,不完全靠天吃饭,他们引导种植户,在地里打机电井,打组合井。

  打一眼抗旱井,乡里给补贴1000元。乡里,还为各村购买了“小白龙”。天若旱了,“小白龙”们会一头扎进地下,取水浇灌大苞米。

  天若涝了,也不怕。乡里,修了好几条排水渠。这些渠,连接各村。地里的雨水多了,就会顺着水渠排走。

  更为重要的是,在乡里的引导下,薄荷台乡的大苞米,在播种时间上,来了个革命性的变化。

  以前,播种时间,大都从5月1日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

  现在,4月20日就开播,5月初就结束。可别小看提前这10天。咱黑龙江本来无霜期就短,赶上老天爷不高兴,给你来个早霜,粮食就得减产。

  提前这10来天,就能让全乡的大苞米,最大限度避免减产。要知道,十多万亩大苞米,哪怕多收半成,都是个很大的数字。

  利用优势,因地制宜,不瞎指挥,这就叫上应天时。

  尽力创造条件,给农民最大保障,这就叫下顺民心。

  这两点,薄荷台乡党委、政府,都做到了。

  上天眷顾,给了薄荷台草甸黑土。乡里有正事儿,做实事儿,懂得深耕自己的特色。薄荷台人,勤劳又智慧。难怪,他们能把大苞米种出名堂。

  今年,薄荷台乡的大苞米,又丰收了。据农户讲,产量比去年还好。农户们,就等着把黄澄澄的玉米,换成嘎巴嘎巴响的票子了。

  文/摄 记者 兆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