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人,中國劇作家。名凝績,字紫東,陝西乾縣人。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從小就遍讀家中藏書,學識淵博,思想開闊,不循正常,時有高見,曾有“才子”之稱。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考入陝西省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學習刻苦,以優等第一名畢業。光緒三十四年後,于西安府中學任教,并任健本學校校長兼教員。宣統二年(1910),加入同盟會,從事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後,被選為陝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省民政廳秘書、捐稅兼理委員會委員等職。
民國元年(1912),參與發起創辦了陝西易俗社,任編輯主任,評議長等職。立志編演新劇,為改良社會服務、民國三年後,範紫東主要緻力于為易俗社編寫秦腔劇目的工作。其劇作甚富,先後四十年,共編寫大小劇本六十八本,為易俗社最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劇目題材廣泛,提倡反對封建禮教,倡導婚姻自主,破除封建迷信,抨擊歪風陋習的有如《春閨考試》(1915)年、《金蓮痛史》(1916)、《軟玉屏》(前後本,1917),《三滴血》(1918)、《八字案》(1919)、《戰袍緣》(1919)、《大學衍義》(1920)、《翰墨緣》(1935)、《女兒經》(1940)等。表現古代英雄人物,反映愛國思想,提倡民族氣節的有《玉鏡台》(1915)、《蘇武牧羊》(1916)、《三知己》(1931)、《光複漢業》 (1939)、《鴛鴦陣》(1941)、《盜虎符》(1943)、《伉俪會師》(1945)、《秦襄公》(1946)、《晉文公》(1948)、《李廣射虎》(1948)等。三十年代,積極宣傳抗戰救國,編著了一批以近代曆史為題材的應時之作,有《宮錦袍》(1930)、《頤和園》(前後本,1931)、《秋風秋雨》(1932)、《關中書院》(前後本,1933)《新華夢))(1947)等。
他的代表作《三滴血》,寫迂腐固執的晉信書,憑滴血判案,造成周仁瑞一家離散的悲劇,批判了辦事不從實際出發,一味迷信書本的危害性。他的劇作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富于傳奇性。戲劇結構一般都是雙線,甚至三線并行,錯綜複雜,而又賓主分明,最後總是順理成章地各得其所,如《三滴血》。
劇情發展往往奇峰突起,出乎意料,妙趣橫生,使觀衆興趣大增。許多戲都寫有洞房花燭,但情趣各異,迥然不同。如《翰墨緣》中是雙洞房,《軟玉屏》是假洞房,《蕭山秀才》中又是洞房夜逃等。他還長于喜劇手法,《三滴血》中的晉信書,三次出場審案,三次滴血,客觀上已是一錯再錯,而他卻振振作詞,越來越自信。當最後一次出場受到罷官懲處時,還發出“讀書不明難緻用,回家去還要對青燈”的長歎,諷刺深刻,發人深省。
因受曆史和階級的局限,範紫東的劇作對農民起義,多有歪曲描寫,如《三知己》中的李自成,《頤和園》中的義和拳等。範紫東飽學多才,除通曉戲曲外,還善書畫詩賦,知金石音律和曆史等。著作有《關西方言鈎沉》、《樂學通論》、《關西周秦石刻摹本》、《地球運轉之研究》、《乾縣縣志》、《永壽縣志》等。
西安解放後,範紫東任西北及西安市文聯委員,西安市劇目修審委員會委員,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常不顧七十歲的高齡赴各地考察,1954年3月在臨潼考察秦始皇陵後,患病,是年3月31日逝世,享年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