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開國皇帝本來是唐高祖李淵,可唐太宗李世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有些類似開國皇帝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李世民在大唐開國的過程中确實立下了赫赫功勳。在大唐王朝的開國戰争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太子李建成輔佐父皇李淵治國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領兵将征戰四方。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在晉陽(今太原)起兵是李唐王朝開端的标志性事件。

在傳統的史料中李淵當時并沒起兵打天下的念頭,後來是李世民和幕僚劉文靜設計讓李淵留宿隋炀帝楊廣的離宮。離宮盡管不比京城的後宮,可離宮裡的女人在理論上也是皇帝的女人。犯下留宿離宮這樣的重罪實際上相當于斷了李淵的後路。如果按照這種傳統的說法是李世民和幕僚劉文靜一手策劃了晉陽起兵,而李淵就像是李世民手中的提線木偶一般。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說法:縱觀《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晉陽起兵的全過程中所用謀略皆是被李淵設計,而李世民隻是一個忠實的執行者而已。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成為了失勢的太上皇。李世民為了給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正名就刻意突出了自己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高祖李淵在開國過程中的作用則被人為削弱。現在史學界一般認為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最高決策者和實際組織者。
盡管李世民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又被人為誇大的成分,但如果抛開這些誇張的成分也仍不能否認李世民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确是功勳赫赫。李世民盡管并不是晉陽起兵的最高決策者群組織者,但他在晉陽起兵時作為李淵意志的忠實執行者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當時李世民奉李淵之命到各地招兵買馬,結果在旬日之内就募集到數千人。李世民盡管并不是晉陽起兵的主角,但的确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率先占領了西河地區,進而為李氏政權的發展打開了局面。李淵在攻打關中時遭遇隋将宋老生的打擊。當時李淵甚至一度想要退回太原,又是李世民在父親的帳外哭谏才挽救了危局。李淵在長安正式開創大唐王朝後年紀輕輕的李世民就因為自己的赫赫功勳被拜為尚書令和右武侯大将軍、封秦王。中國曆史上有太多胸無大志且毫無才能的皇子隻因為出身血統就被封王。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爵位和榮譽都是他自己争取來的。封王後的李世民并沒安于享樂,而是轉身又馬不停蹄投入到統一全國的戰争中去了。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帥西征:在曆經諸多坎坷後平定了割據隴右的薛仁杲政權。李世民凱旋回京後官拜陝東道行台、尚書令。至此整個關東地區的兵馬皆受李世民節制。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平定了宋金剛和劉武周。
至此李唐政權在西北部的威脅已被完全肅清,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與東部的各路割據政權交鋒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軍攻打洛陽王世充。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用1000玄甲精兵斬殺俘虜王世充6000餘人。王世充在這種形勢下隻好向割據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救,李世民則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大破窦建德十餘萬衆。
洛陽城中的王世充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幾萬大軍都被消滅了,于是隻好率領文武百官向李世民投降。虎牢之戰中李世民率領麾下的玄甲軍一舉消滅王世充、窦建德兩大強敵。在虎牢之戰前隋末群星逐鹿尚不知鹿死誰手,虎牢之戰後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就明顯了。從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登基起先後發動了旨在統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戰役(這其中李世民就指揮了四次)。
可以說李世民在唐朝的統一戰争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說唐朝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也并不為過。立下赫赫功勳的李世民在官職上也是一升再升,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可以說已到了權勢熏天的地步。武德四年的洛陽之戰後秦王李世民因戰功赫赫導緻李淵封無可封,最後隻好創造性地設立了一個“天策上将”的職位。這個在此之前從不曾存在過的官職其實就是專門為李世民量身打造的。
專為李世民而設的天策上将究竟是多大一個官職呢?這一職務淩駕于朝廷文武百官之上,僅次于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天策上将李世民同時兼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等職務。天策上将在政治上享有開府、自置官署的特權。這就相當于可以在朝廷的官職體系之外自己招募一幫幕僚屬官建構屬于自己的權力體系。這本來是隻有東宮太子才能享有的一項特權。
李世民的秦王府甚至享有一項連東宮都沒有的特權——發行貨币。武德四年李淵改革币制時特意賞賜秦王李世民三個“鑄錢爐”。這意味着李世民的秦王府擁有像朝廷一樣在全國發行貨币的權力,而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卻隻能靠朝廷财政撥款來運作。李世民每攻占一個地方最關心的不是争奪金銀财寶,而是遍訪各地的能人志士收為己有。李世民延攬人才從不看出身門第,隻要能為己所用就會千方百計拉攏過來。
尉遲敬德本是劉武周手下的将領。自從尉遲敬德歸順以來李世民就對他關懷備至: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秦叔寶本是瓦崗寨李密的部下,李密兵敗後秦叔寶歸順于李世民。李世民讓秦叔寶統領秦王府的右三軍。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也沒辜負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們作為李世民的左右手為其效忠一生。李世民既延攬了像尉遲敬德、秦叔寶這樣骁勇善戰的武将,同時也延攬了一大批文人儒士為自己出謀劃策。
李世民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終于培養出了自己強大的勢力集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于志甯、孔穎達、侯君集、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如此之多的謀士猛将都被李世民吸納到了自己的秦王府。這時的李世民有功勳、有權勢、有班底,是以實際上已在無形中對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構成了威脅。這時豈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他手下的将士也無不想擁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這時的李世民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政治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會心甘情願坐以待斃。李建成面對李世民的威脅勢必會強烈反彈——無論這威脅是來自李世民主觀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圖或者僅僅隻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構成了客觀上的潛在威脅。在這樣的局面下無論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其實都沒有任何退路,因為一旦對方登基那麼勢必會對自己進行清算。
這時二人的妻兒以及部屬勢必會在一旁煽風點火,因為一旦對方登基後展開清算行動勢必牽連到他們。由于玄武門之變最終的勝利者是李世民,是以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以為李世民在儲君之位的争奪中處于強勢的一方,然而事實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儲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李建成作為父皇李淵明立的太子其優勢在于就法統而言由他繼位是名正言順的。
李建成的劣勢則是人望相對欠缺(注意是相對欠缺——實際上李建成的支援者也不在少數,隻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沒那麼強勢而已);李世民的優勢在于在漫長的開國戰争中收攬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國家局勢的日益安定這一優勢呈逐漸削弱的趨勢——畢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統抗衡的。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建成與李世民争儲事件原本是一起宮廷政治鬥争。
宮廷政治鬥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資本,而不是看誰手下兵強馬壯。李建成作為合法的太子擁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資源。李建成的政治實力在當時的唐朝統治圈乃至整個關中統治核心區是遠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為太子在平時是要協助處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外征戰或視察,那麼太子就要代行國政。當時李建成身邊還掌握了部分京城的軍隊。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确實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這些人在邏輯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盡管這些人與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關系,但至少在理論上這些人是由皇帝李淵指派給秦王府的。既然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給秦王府的,那麼這些人的調動權自然也在皇帝手中。盡管這些人内心深處直接的效忠對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淵,然而如果身為皇帝的李淵非要下聖旨調動這些人是無法抗拒的。
公元622年李世民擊破劉黑闼、進逼徐圓朗時李淵就下了一道诏書讓他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李元吉後隻身回朝彙報情況,不久之後這些人馬就在李建成的指揮下徹底掃除了劉黑闼勢力。公元626年突厥來襲時李淵一聲令下就把衆多秦王府武将調給了李元吉指揮。李世民手下确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謀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
太子府這邊文有魏征;武有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由于李建成長期坐鎮後方負責糧食和兵源征集,是以他真正上前線統兵打仗的時候并不多。這導緻太子府在人才數量上确實不及秦王府,不過像魏征、薛氏兄弟這些人都還是拿得出手的。況且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兩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們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儲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質上仍是要聽命于皇帝李淵的,是以李淵的态度是決定儲位之争勝負的關鍵因素。李淵選擇立李建成為太子本身就說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種司空見慣的宮廷政治手段展開了諸輪鬥法,然而在這一系列鬥法中李世民一直處于被太子李建成壓制的狀态。事實證明要用宮廷政治手段撼動李建成作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現實的。
這時李世民面前隻剩一條路——就是利用自己殘存的威望迅速發動一次以軍事武力作為後盾的政變。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時李世民将徹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對抗的資本。事實上這時的李世民已是走投無路之際被迫孤注一擲,然而李建成身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會那麼急迫去發動一場政變——畢竟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若非走投無路是沒人敢輕易嘗試的。
李建成作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沒必要冒風險去發動一場政變。李建成和李世民盡管都是能力突出的當世人傑,然而他們兩人的能力其實是表現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擁有更多的是陽謀,而李世民則擅長于陰謀。作為太子來培養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輔佐父皇治國理政上,是以他更擅長的是治理國家這樣的陽謀。至于争權奪利的陰謀也不能說他不會,然而他還是更傾向于用傳統的宮廷政治鬥争手段。
李建成從來也沒想過要用武力解決問題,他也沒想到對方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儲位之争中一開始處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邏輯下他是當不上皇帝的,是以隻有搞陰謀搞突擊殺掉李建成才能扭轉局面。李淵和李建成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他們忘了自己所身處的時代是由亂世向盛世過渡的時期。李建成作為合法太子的法統優勢在這時日益占據上風,可李世民在長期戰争中積累的人望優勢也不容忽視。
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關頭采取斷然手段的決心,是以始終熱衷于通過牽制平衡的宮廷政治手段對付李世民。這時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對方設定的遊戲規則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橫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應該說李世民放出的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淵和李建成的預料之外,是以李世民此舉可以說是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