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曲晴川隔蓼花

“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紅蓼花開了,照眼欲明,在這西風飒飒的深秋。

紅蓼為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米。花莖像青竹,一節一節的,青裡透紅。花朵呈穗狀,妍紅俏麗,密密麻麻地結滿枝頭。古人把紅蓼花形容為水上的火焰,有“蓼花蘸水火不滅”的說法。

家鄉人稱紅蓼為“蓼子草”。在我的印象中,紅蓼最直接的作用是将它晾幹點燃驅蚊蠅,比蚊香的效果都好。奶奶則把紅蓼割回來泡青柿子,這樣泡出的柿子格外脆甜。紅蓼還有一個名字叫“酒曲花”,我們這兒釀制的“雕龍碑黃酒”,紅蓼的作用功不可沒。

清秋的黃昏,我喜歡一個人去湖邊看紅蓼,水岸也有蘆葦,枝幹離水很高,撐着一蓬蓬好看的蘆花,潔白輕盈。與之相伴的便是紅蓼,火苗跳躍的紅蓼花,鮮豔奪目,在斜陽裡閃閃爍爍,與粼粼碧波相映成趣,顯得那樣優雅生動。

紅蓼叢也是鳥兒的天堂。白鹭鸶、灰斑鸠、野鴨子,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鳥,經常在這兒落腳。箭一般地隐入紅蓼深處,一聲吆喝,又撲棱棱地騰空而起,直入雲霄。花枝便一搖一閃,這是一幅清逸絕妙的畫,散發着淳樸濃郁的鄉村風韻,讓人沉醉。

紅蓼在《水浒傳》裡開得也特别鮮豔。北宋時,八百裡梁山泊,孤峰拔水,野蒿亂荻,周邊遍布叢生着紅蓼,是以梁山泊又稱“蓼兒窪”。因湖汊廣闊,易守難攻,這一帶又成了藏龍卧虎、英雄豪傑出沒之地。蘇轍在《夜過梁山泊》中也贊道:“更須月出波光淨,卧聽漁家蕩漿歌”。

紅蓼,因“枝葉之放縱”,還被稱為“遊龍”。《鄭風》中說:“山有喬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這裡的遊龍就是指紅蓼。

紅蓼伴水而生,常生長在渡口,又因其獨立寒秋,自在開放,于是成了“離愁之花”。唐朝詩人司空圖有詩曰:“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後來讀納蘭容若的《飲水集》,讀到“燕子矶頭紅蓼月,烏衣巷口綠楊煙”時,感慨萬千。明月皎潔之夜,詩人獨坐江邊,看身邊紅蓼如火,而自己魂牽夢萦的夫妻卻不知身在何處,那種失而不得,各自天涯的憂傷,怎不讓人無限惆怅?

紅蓼生命力強大,無論是溝渠河汊,還是湖畔水灘,随處可見。枝幹纖秀韌直,爽落樸素,像極了那些淳樸向善的鄉民。在這明媚的秋光裡,我踩在故鄉的土地上,走在大片大片的紅蓼叢中,感覺自己也成了一株紅蓼了。

□王永清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