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红蓼花开了,照眼欲明,在这西风飒飒的深秋。
红蓼为一年生草本,高可达3米。花茎像青竹,一节一节的,青里透红。花朵呈穗状,妍红俏丽,密密麻麻地结满枝头。古人把红蓼花形容为水上的火焰,有“蓼花蘸水火不灭”的说法。
家乡人称红蓼为“蓼子草”。在我的印象中,红蓼最直接的作用是将它晾干点燃驱蚊蝇,比蚊香的效果都好。奶奶则把红蓼割回来泡青柿子,这样泡出的柿子格外脆甜。红蓼还有一个名字叫“酒曲花”,我们这儿酿制的“雕龙碑黄酒”,红蓼的作用功不可没。
清秋的黄昏,我喜欢一个人去湖边看红蓼,水岸也有芦苇,枝干离水很高,撑着一蓬蓬好看的芦花,洁白轻盈。与之相伴的便是红蓼,火苗跳跃的红蓼花,鲜艳夺目,在斜阳里闪闪烁烁,与粼粼碧波相映成趣,显得那样优雅生动。
红蓼丛也是鸟儿的天堂。白鹭鸶、灰斑鸠、野鸭子,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鸟,经常在这儿落脚。箭一般地隐入红蓼深处,一声吆喝,又扑棱棱地腾空而起,直入云霄。花枝便一摇一闪,这是一幅清逸绝妙的画,散发着淳朴浓郁的乡村风韵,让人沉醉。
红蓼在《水浒传》里开得也特别鲜艳。北宋时,八百里梁山泊,孤峰拔水,野蒿乱荻,周边遍布丛生着红蓼,所以梁山泊又称“蓼儿洼”。因湖汊广阔,易守难攻,这一带又成了藏龙卧虎、英雄豪杰出没之地。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也赞道:“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
红蓼,因“枝叶之放纵”,还被称为“游龙”。《郑风》中说:“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里的游龙就是指红蓼。
红蓼伴水而生,常生长在渡口,又因其独立寒秋,自在开放,于是成了“离愁之花”。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曰:“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后来读纳兰容若的《饮水集》,读到“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时,感慨万千。明月皎洁之夜,诗人独坐江边,看身边红蓼如火,而自己魂牵梦萦的爱人却不知身在何处,那种失而不得,各自天涯的忧伤,怎不让人无限惆怅?
红蓼生命力强大,无论是沟渠河汊,还是湖畔水滩,随处可见。枝干纤秀韧直,爽落朴素,像极了那些淳朴向善的乡民。在这明媚的秋光里,我踩在故乡的土地上,走在大片大片的红蓼丛中,感觉自己也成了一株红蓼了。
□王永清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