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造字始祖,倉颉

作者:獨閱江湖

史皇倉颉氏的先祖也是燧人氏的北方支脈,其族屬早期主要活動在渭水(今流經陝西的渭河)流域。

倉颉的母親是史皇氏族的一名女首領。傳說史皇氏感天地之靈氣而生倉颉。倉颉“生而能書”,後來成為創造文字的大師,被後人尊為文字之“始祖”。

由于倉颉從小聰明機智,成人後被族人推選為大酋長。當時正是炎帝神農氏四任帝姜明執政時期,倉颉認為自己獨霸一方,沒必要遵從别人為帝,于是拒絕朝拜炎帝,并且率族人東征,占據了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旋即自立為帝,号倉颉氏,立都于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東南)。

史皇倉颉氏政權曆五任帝,傳國一百一十年(公元前4637前4528年)。

公元前4528年,北方的軒轅氏向外擴張,入侵倉颉氏的統治區域,倉颉五世無力抵抗,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旋即去帝号,答應每年向軒轅氏進獻糧食和财物。後來軒轅氏稱帝,建立黃帝軒轅氏政權,倉颉氏的後人被黃帝封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曆史典籍。

因史料缺乏,本卷隻收錄了首任帝史皇倉颉氏的小傳。

造字始祖,倉颉

史皇氏倉颉,男,姓風,(一說姓侯岡),名颉,因其稱帝時号倉帝,故而又稱倉颉。傳說他有四隻眼睛,是以人們又稱他四眼倉颉。他是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史皇倉颉氏政權的首任帝。

倉颉生于炎帝神農氏政權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為伏羲氏,母系為史皇氏。倉颉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名侯岡,其祖為伏羲女娲後裔,其先祖為燧人葊茲氏。

史皇氏侯岡感天地之靈氣,生倉颉于洛水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倉颉從小聰明好學,母親對他十分疼愛,百般呵護。

史書上說:“倉颉見鳥獸之迹,體類象形而制字。”(《通鑒外紀》)

又說:“史皇(倉颉的别稱)産而能書”(《北堂書鈔》卷七引《随巢子》)。

史書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倉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是以才發明了文字。

其實,這隻是古人對倉颉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曆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颉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颉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互相間交流隻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先祖(類人猿)最早的語言是單音歎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隻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

“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

造字始祖,倉颉

“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将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挂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顔色,每種顔色分别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結繩記事”更友善,更易于儲存,進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

“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号構成,它的發明源于“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号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儲存。于是人們逐漸改用“符号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并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号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号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遠古符号文字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曆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可見,中國的文明曆史并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于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曆史。

符号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曆史,但它屬于密碼性質的文字,隻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是以很難普及。于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衆歡迎。

倉颉的功績就在于,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圖玉版》也載文說:“倉颉為帝南巡,蹬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陽市洛甯縣境内,今洛甯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颉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颉帝而建造。

造字始祖,倉颉

關于“河圖、洛書”,古史記載很多,其中大部分為夏、商、周曆代開國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僞造。倉颉所見之洛書應該是燧人葊茲氏所創造的原始洛書。其書完全由上古文字元号“○”、“●”構成。“○”代表天,為陽;“●”代表地,為陰。該書以簡單的符号溶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内涵豐富,高深莫測。

倉颉是一位極聰明的人,他根據洛書上的符号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吸納從民間搜集來的部分圖畫文字,進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做為本族的正統文字。

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姜明聽說後十分惱火,認為他違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讨。

倉颉不服,親率本族迎戰,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倉颉繼而率族衆反擊,一路東征,攻占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今豫北地區),旋即以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東南)為都,自立為帝,号倉帝。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倉颉三十歲稱帝,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于倉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遺體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梁村西北),尊号倉帝。

倉颉死後又傳了四任帝。

炎帝神農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軒轅氏入侵倉颉氏的統治區域,倉颉五世被擊敗,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旋即去帝号,答應每年向軒轅氏進獻糧食和财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