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南甯4月19日電(記者陳露緣、吳思思)“谷雨過後再無寒,人間芳菲已向暖。”中原標準時間4月20日10時24分迎來谷雨節氣。
谷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開始回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谷雨将“谷”和“雨”聯系起來,蘊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農業氣候意義。
谷雨有三候,一候萍始生,此時水中的浮萍開始生長。
二候鳴鸠拂其羽,布谷鳥在林間婉轉鳴叫,提醒着人們勿誤農時。
三候戴勝降于桑,桑樹上飛來美麗的戴勝鳥,告訴人們要及時采桑養蠶、開動織機。
“谷雨花”“谷雨茶”指的是什麼?“吃春”吃的又是啥?
谷雨時節,時至暮春,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谷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谷雨前後,最不可錯過的就是牡丹盛放之美景,是以牡丹也被稱為“谷雨花”。
“雨前香椿嫩如絲”。谷雨前後,香椿發芽,醇香爽口,谷雨食椿又被叫做“吃春”,香椿煎蛋、涼拌香椿、香椿拌豆腐……谷雨時節,吃一口春天的味道。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正如清明總是與酒挂鈎,谷雨時節也與茶結緣。谷雨時節采制的茶葉常被稱為“谷雨茶”或“二春茶”,為一年之中佳品。南方谷雨素有摘茶之俗,被稱為“雨前茶”。
清明祭黃帝,谷雨祭倉颉,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據《淮南子》記載:“昔者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颉,仰觀天象,俯察萬物,根據鳥獸足迹創造了象形文字,倉颉造字成功後,人間下了一場谷子雨。
2010年10月,聯合國新聞部為了紀念倉颉造字的偉大貢獻,将每年的谷雨設立為“聯合國中文日”。
谷雨時節,氣溫雖已升高,但此時晝夜溫差較大,風濕病最易複發。廣西國際壯醫醫院風濕病科主任李鳳珍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少吹風,盡量避免淋雨,不穿濕的衣物,不在潮濕的地方久待。
此外,谷雨天氣忽冷忽熱,穿衣應有度——15攝氏度是春捂的臨界點,超過15攝氏度就要減衣,否則容易誘發“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