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諸葛亮是個相當厚道的人。即使是反對自己的人,諸葛亮也很少搞肉體消滅。比如他的政敵李嚴、廖立等人,諸葛亮也是将他們罷官了事,并沒有将他們怎麼樣。但是隻有一個人,諸葛亮不僅要殺他的人,而且還要滅了他的族。此人不僅與諸葛亮有私怨,同時與他也有不共戴天的“公仇”,此人正是劉備曾經的重臣——孟達。

孟達,扶風人,出身于一個宦官士家,與大謀士法正十分要好。漢朝末年,孟達與法正流亡蜀地,成為當地軍閥——劉璋的部屬。然而孟達和法正認為劉璋生性懦弱,沒有雄才,是以他倆與張松一起謀劃,策劃了劉備入蜀事件。
其後,劉備與劉璋反目,孟達和法正立即投靠了劉備,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漢中之戰後,劉備讓孟達從漢中向東進軍,攻占上庸三郡。
但在攻取東三郡期間,孟達卻殺死了房陵太守蒯祺。而這番作為,卻激怒了劉備集團的二把手——諸葛亮。這是因為蒯祺是諸葛亮大姐的丈夫,也就是他的姐夫。諸葛亮自幼流落荊州,與大姐相依為命,雖然孟達或許并非有意殺害蒯祺,但恐怕也給諸葛亮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當時,諸葛亮或許出于公心,并未為難孟達。
孟達占據東三郡後,很快成了一個劉備手下的一個實力派。東三郡地接魏、吳、蜀三國,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為了制約孟達,劉備派養子劉封入駐東三郡,與孟達形成雙頭制。由于劉封作風粗暴,屢次折辱孟達,是以兩人的關系急劇惡化。
其後,關羽被呂蒙突襲,被魏、吳兩國圍困于襄陽、樊城的交界處。為了脫離困局,關羽曾派人向劉、孟二人求援。然而劉封、孟達與關羽有私人恩怨,遂選擇按兵不動,要知道劉、孟二人離關羽不過數十裡。關羽敗死後,孟達畏懼被治罪,是以他與魏國暗通款曲,最終在地方大族申氏的幫助下,驅逐了劉封,帶着部曲四千家以及東三郡一起投降魏國。
孟達的背叛行為徹底激怒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橫跨荊州與益州是他最基本的戰略謀劃。由于孟達的見死不救,不僅折了關羽,還使荊州盡失于吳國;同時,孟達投降魏國,讓蜀國喪失了在荊州最後一個立足點。自此以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幾乎徹底破産。無論出于公心還是私心,諸葛亮都和孟達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是以,諸葛亮做出了一個罕見的舉動,他向劉備建議,必須殺光孟達留在蜀地的家人。然而劉備出于各種考慮,并沒有這樣做,相反他還善待孟達的妻子,并不怪罪他們。
劉備死後,諸葛亮接過了他的權杖,獨攬蜀漢大權。在北伐前,諸葛亮卻奇迹般地向孟達抛出了橄榄枝。他屢次給孟達寫信,希望他能重歸蜀國。當時,重視孟達的魏文帝曹丕已經去世,失去靠山的他正惶惶不得終日。得到諸葛亮的信件後,孟達大喜過望,一口答應。
原本,諸葛亮可不戰而恢複東三郡,并可以利用此地對曹魏的襄陽造成威脅。然而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即使不要東三郡,也要殺掉孟達!當時,孟達派使節送給諸葛亮一塊玉玦和一頂綸帽。所謂玉玦,表示謀已決;而綸帽,正是諸葛亮常戴的帽子。孟達叛魏歸蜀之心,昭然若揭。
收到孟達的禮物後,諸葛亮非但沒有派兵接應孟達,反而将孟達叛魏的消息大肆宣傳。此後,聞聽消息的魏國立即派司馬懿率軍平叛。之後,司馬懿在八天内行軍1200裡,像飛一般地打到上庸城下。面對孟達一再的求援,諸葛亮卻按兵不動,坐視其亡。最終孟達敗死,在上庸的家人皆被誅殺,諸葛亮借刀殺人的目的達到了。
在筆者看來,諸葛亮除掉孟達自然有其合理之處,畢竟他與諸葛亮有仇,而且行為反複,難以信任。但孟達死了,蜀國也就此失去了重奪東三郡的機會。原本,蜀軍可以從漢中順流直下,與吳國一起合攻魏國所占據的襄陽。襄陽若被攻破,諸葛亮《隆中對》從荊、益兩路伐魏的構想便能重新實作。到時吳國從江陵或淮南等地出兵配合,魏國将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即使“興複漢室”大業不能成功,至少不會出現蜀漢前後十餘次由漢中北伐,均無功而返的尴尬局面。或許,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個失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