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擁有13.5萬年曆史的迷你鳥雕像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創作的曆史

一座擁有13.5萬年曆史的迷你鳥雕像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創作的曆史

河南省靈靜市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像各面圖

來自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他們發現了2009年在河南省靈靜的許昌人遺址出土的微型鳥類雕像和同一層的碳,32個樣本的平均年齡為135,000年,使中國鳥類藝術的最早創作提前了8000多年。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綜合圖書館雜志》上。

在靈靜許昌遺址出土的鳥像是用燒焦的骨頭碎片雕刻而成的,長1.92厘米,寬0.51厘米,高1.25厘米。鳥的一面是深褐色,另一面是青銅色,形狀粗壯,頭部短,喙圓,尾巴長,很可能屬于。藝術家沒有雕刻鳥的腿,而是切割了一個允許它站立的底座。

使用4種磨削,加工,刮削和切割技術精心雕刻

由于該物體的特殊儲存狀态,研究人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夠捕獲生産的細節,并使用先進的分析技術(如共聚焦顯微鏡和微型CT掃描)重制舊石器時代雕塑家的藝術。

結果表明,雕刻中使用的骨架碎片來自中型哺乳動物的肢體骨,這些骨骼在精心雕刻之前經過加熱,來自表面上留下的清晰鑿子和研磨痕迹。

當時的藝術家使用了四種不同的磨削,加工,刮削和切割技術,在物體表面留下了68個小面。通過仔細選擇制作它們的工具,他們允許建立鳥類雕塑,以在較小的物體上實作驚人的平衡和美感。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山東大學教授、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李占陽說:"雕塑主要展現在表面、頭部、尾部和基材上,其生産過程是從半成品中發現的,一些半成品留下了類似刀片刮擦的痕迹, 這種刀片可能被稱為精細石器的'雕塑家'。在鳥雕像出土的地方發現了由锆石制成的雕刻。"

為什麼這個雕像被認為是一隻鳥?該論文的合著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Francisco教授認為,它基于四個主要考慮因素:首先,它具有類似鳥的頭部,喙,喉嚨,胸部和背部;鳥像沒有翅膀,也許隻是當時藝術家的個人想法,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骨頭碎片的厚度不足和制作小件的難度。

這種雕塑藝術的起源和地方仍然是一個謎

這座雕像在技術和風格上與西歐和西伯利亞發現的其他标本不同:一個大的矩形基座,站立而不是可能的短腿,超大的尾巴,防止雕像向前傾斜,身體的側面平坦,翅膀不顯示。

"中國鳥像的遺骸最早發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期,靈晶鳥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史前雕塑。"這是東亞唯一一件可以追溯到晚期文物時期的雕塑,"該論文的另一位合著者、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說。這一發現标志着對原始藝術傳統的認可。"

藝術最初是在同質性中創造并在42,000年前到達歐洲的想法正在受到挑戰。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的東加裡曼丹和蘇拉威西島的遺址發現了同一時期的洞穴壁畫。此外,對64,000年曆史的麻痹石的沉積測定發現,西班牙三個洞穴的牆壁上覆寫着幾何符号和手印,這是尼安德特人的作品。

最古老的雕像發現于德國施瓦本朱拉的古代奧裡納西亞遺址,其曆史可以追溯到40,000年前,由人類和動物塑造,包括一些用猛犸象牙雕刻而成的飛水鳥。然而,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尚不清楚這些藝術形式何時會成為整個人類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及這種創新是獨立實作還是在其他地方傳播。

"在東亞,以前沒有發現過這樣的雕塑,也沒有看到它的繼任者,這意味着靈靜鳥雕像的起源和去向仍然是一個謎。"李占陽說。

我們的記者,喬·蘭德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轉載自中國新網文化,釋出的内容不代表平台立場。全國文化産業資訊平台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位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