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作者:動物世界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山雀科雀形目中的一個科,共10屬59(或60)種。本期介紹的是在我國常見的幾種被稱作“山雀”的鳥類。

大山雀

Parus major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大山雀的叫聲來自動物世界00:0001:25

體長:14-17 厘米;體重 14-22 克。

分布:從歐洲經西伯利亞南部至黑龍江中遊河谷。指名亞種P.m.major,在黑龍江河谷東部有一些大山雀和遠東山雀之間的雜交個體。

生境及習性:落葉林、混交林、樹林、灌叢、公園和花園;冬季常加入混群。

特征:體型大,吵鬧,腹部淺黃色具黑色縱紋。頭部黑色,白色臉頰部明顯,枕部具小白斑。上背、翼覆羽和腰部黃綠色,尾較長,為藍灰色至黑色,外側尾羽白色。雌雄均有腹部的縱紋(雄鳥更寬,而雌鳥不達腿基部),幼鳥縱紋則不至下腹部,但具黃色的下體部和尾下覆羽。兩翼藍灰色,大覆羽具明顯的白色翼斑,三級飛羽黑色且具白色羽緣。

裸區:喙黑色。眼黑色。跗跖相當強壯,黑或灰色。

鳴聲:叫聲包括有力的tee-cher tee-cher。

遠東山雀

Parus minor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遠東山雀的叫聲來自動物世界00:0000:16

體長:15厘米;體重11-20 克。

分布:中國中部、北部至俄羅斯庫頁島和日本的常見留鳥。指名亞種P.m.minor 分布于中國華北和東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千島群島、北韓半島和日本(南至九州島北部),P.m.kagoshimae 亞種分布于日本九州島南部和五島群島,P.m.dagektensis 亞種分布于南韓郁陵島,P.m.amamiensis 亞種分布于奄美大島和德野島,P.m.okinawae 亞種分布于沖繩。

生境及習性:溫帶和亞熱帶森林,以及落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灌叢、郊野的花園和公園等林地生境。

特征:黑色、灰色和綠色,特征明顯的山雀,腹部具縱紋。與大山雀的差別為僅在上背有黃綠色;背部、翼覆羽和腰部藍灰色,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色,下體米白色或皮黃色,無黃色色調。黑色寬闊縱紋自颏部至腹部,雄鳥腹部處最寬并延伸至尾下覆羽,雌鳥則偏窄。兩翼三級飛羽黑色具白色羽緣。尾羽主要為白色,基部黑色至中部變窄(備注-曾歸入大山雀)。

裸區:似大山雀。

鳴聲:典型重複的bee-tsu bee-tsu bee-tsu…,tea-cher-tea-cher,以及 tsupi tsupi。鳴唱為重複的叫聲音節tsutsupii tsutsupii,tsupiitsupii,tsupi tsupi tsupi。

蒼背山雀

Parus cinere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蒼背山雀的叫聲來自動物世界00:0000:42

體長:13-17 厘米。

分布:南亞至東南亞P. c. commixtus 亞種分布于中國東部和南部;P. c. nigriloris 亞種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島南部。

生境及習性:多種森林生境,但更偏愛常綠闊葉林和紅樹林;也見于庭園。

特征:羽色很暗、灰色的山雀。頭部黑色,自頭頂至眼下和颏/ 喉部以及枕部和頸側均為黑色,臉頰部具小白斑。上背、背部和肩部中灰色,翼覆羽黑色和飛羽黑色具灰色窄羽緣,大覆羽的翼斑不甚明顯,三級飛羽具白色羽緣。尾羽長,灰黑色,外側尾羽白色。喉部和頸側的黑色延伸至上胸至腹部中央形成黑色粗縱紋(雄鳥更寬),下體暗中灰色,兩脅深灰色(備注-曾歸入大山雀)。

鳴聲:與大山雀和遠東山雀明顯不同,為刺耳、具電子震動感的zerr zerr zerr。鳴唱為歡快的重複雙音節哨音。

綠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2-13 厘米;體重 12-17 克。

分布: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P. m. insperatus 亞種僅分布于中國台灣地區。

生境及習性:中國台灣中海拔山區的闊葉林帶(800-2800 米),有些個體于冬季會下至200 米或更低海拔處。

特征:體型小、色彩亮麗的山雀,似大山雀,但可以通過綠色的上背和兩條白色翼斑加以差別。頭部、喉部和寬闊的腹部縱紋黑色,臉頰斑白色,後緣更圓,該白斑比大山雀的更小,但更圓,枕部白色;下體亮黃色。兩翼藍黑色且具白色羽緣,在翼覆羽形成兩條白色翼斑,幼鳥則為黃色,三級飛羽黑色且具白色羽端,飛羽均具藍灰色羽緣,尾羽上部藍灰色,下部黑色,近羽端具白點(見大山雀)。雌鳥的腹部縱紋更短,止于腹部中央,雄鳥則幾乎達

到肛周。

裸區:喙短,黑色。眼黑色。跗跖藍黑色。

鳴聲:不十分喜愛鳴聲,叫聲為粗啞幹澀的chichichi。鳴唱由3-4個簡單而憂郁的哨音組成tsew tsew tsew (tsew)。

台灣黃山雀

Parus holsti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3 厘米。

分布:中國台灣地區中海拔山林的特有留鳥。單型種。

生境及習性:偏愛活動于常綠闊葉林的樹冠層,以及闊葉林間或附近的針葉樹,很少去到人工的針葉林帶。一般活動于海拔1000-2500 米,少量個體在冬季會下至更低海拔(200 米或更低)。

特征:不會混淆的具冠羽的亮黃色山雀。前額至枕部以及刺角狀的頭冠藍黑色,頭冠後緣白色,黑色的過眼紋可延至喙基,上背部和背部深藍灰色,兩翼和尾羽黑色且具藍灰色羽緣,大覆羽和三級飛羽羽端白色。喙部至眼上、臉頰部以及下體亮檸檬黃色,臉部顔色最深,至肛周變為白色,腹部兩腿間具黑色斑點。雌鳥更偏黯淡, 較少藍色,上背更偏灰綠色,臉部更偏檸檬黃色,腹部無黑色斑點。

裸區:喙黑色,相當粗壯,眼黑色,跗跖深灰色。

鳴聲:告警時發出多種叫聲,有相當低沉的jerrr 和似大山雀的pitchou,通常也發出憤怒而突然的tsih chichi ch ch cheh!。鳴唱為重複而高聲的哨音pit pit tsee pit pit tsee,tsu-wee-wee tsu-wee-wee-tsu,低聲而緩慢的tsuweee tsu-weee…或者兩者的混音。

黃腹山雀

Periparus venustul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0 厘米;體重 9-12.5 克。

分布:中國東南,南至浙江,北至河北林區,周期性爆發式擴散,在北韓半島有過記錄。單型種。

特征:似體型小而彩色的煤山雀,頭部更圓而喙更粗短。頭冠、臉頰部和喉部黑色,與寬闊的白色枕斑和窄的白色臉頰斑對比明顯;上背部暗灰色且具黑色縱紋,兩翼黑色且具兩條由白色斑點(覆羽羽端)形成的翼斑。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色。下體黃色。

裸區:喙短而厚,黑色。眼黑色。跗跖深灰色。

鳴聲:高音的鼻音si-si-si-si。

黃頰山雀

Periparus spilonot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4 厘米;體重 18-23 克。

分布: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本區域内P. s. rex 亞種分布東至中國福建,在中國台灣地區時有逃逸記錄。

生境及習性:開闊的常綠闊葉林(海拔800~2745 米)。

特征:體型大,黃、黑、灰和白色,具明顯冠羽的山雀。雄鳥前額、眼先、臉部、頭冠後側和枕部黃色,頭頂、頭冠、自眼部至耳羽的眉紋,以及自颏部至肛周條紋黑色。上背部深灰色具粗著的黑色條紋,兩翼黑色,覆羽的白色羽端形成兩道翼斑,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斑塊,三級飛羽具白色羽端。尾羽甚長,黑色,外側尾羽的外翈白色。胸側至肛周米白色,雌鳥偏黃綠色,且翼斑黃色。

裸區:喙黑色。眼黑色。跗跖藍灰色。

鳴聲:警告叫聲為大聲低沉的cherrrr,比遠東山雀更低沉。

煤山雀

Periparus ater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0-12 厘米;體重 8-10 克。

分布: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常見留鳥,指名亞種P. a. ater 分布于歐洲西北部至俄羅斯東部、堪察加南部、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向南至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北韓半島和日本北海道,P. a. pekinensis 亞種分布于中國山西向東北至河北和山東,P. a. insularis 亞種分布于南千島群島和日本,P. a. ptilosus 亞種僅分布于中國台灣地區高海拔山區。

生境及習性:活動于山區和低海拔地區成熟的針葉林和混交林,在公園和花園不常見到。冬季喜歡加入山雀類的混群,通常會率先響應“pishing”聲。比其他山雀類更偏愛針葉林。

特征:體型很小、相當苗條的黑色和灰色的山雀,頭大而尾短。黑色頭部具明顯的冠羽(中國台灣地區的亞種P. a. ptilosus 尤其明顯),枕部和臉頰部白色。上背部、腰部和尾羽深藍灰色,兩翼偏黑色,覆羽的淺色羽緣形成兩道窄翼斑,三級飛羽羽端白色。颏部的黑色擴散延伸至上胸,頸部灰色,胸部和腹部皮黃色或米白色。

裸區:喙細長,喙端尖銳。眼較大,眼黑色。跗跖深灰色。

鳴聲:叫聲為似戴菊般細聲的see-see-see 和tsuu tsutsu-tsu-chi-ririri。鳴唱為相當高聲而快速重複的tse tse peen tse tsepeen…,以及鈴聲般的s’pee,s’pee,s’pee,較遠東山雀的叫聲更高音而清晰。

灰藍山雀

Cyanistes cyan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2-14 厘米;體重 10-16 克。

分布:自白俄羅斯至貝加爾湖和蒙古的狹窄同緯度地帶,C. c. yenisseensis 亞種分布于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在日本北海道為迷鳥,北韓半島亦有記錄。

生境及習性:純落葉林至混交林等多種林型,包括河邊的柳樹和濕地周圍的灌叢。非繁殖期喜叢集活動。

特征:體型小、淡灰藍色和白色且尾羽較長的山雀。頭頂和枕部淺灰白色,過眼紋深藍灰色,與更寬且更黑的後領環相連。上背、肩部和腰部淺藍灰色,尾羽藍色更深,外側尾羽白色,尾羽端部白色,兩翼大緻深藍色,大覆羽具白色寬闊翼斑,三級飛羽具明顯白色羽端。下體白色。

裸區:喙非常粗而短,黑色。眼黑色。跗跖黑色。鳴聲 叫聲為細而重複的chi chwee chi chwee chi chwee… jii jii 或tsee-tsee-tserrr de-de-de。鳴唱多變,包括啁啾和顫鳴聲以及短的顫音。

雜色山雀

Poecile vari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1-15 厘米;體重 16-18 克。

分布:東亞特有種;南千島群島,及日本自北海道至琉球群島為留鳥;亦分布于中國東北和中國台灣地區以及北韓半島。可分拆為三種:雜色山雀指名亞種P. v. varius 見于中國東北、北韓半島、南千島群島以及日本,P.v. sunsunpi 亞種分布于日本種子島和屋久島,P. v. namiyei 亞種分布于日本伊豆群島北部,P. v. amamii 亞種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島北部自奄美大島至沖繩,P. v. olivaceus 亞種分布于日本西表島。伊豆雜色山雀 P. (v.) owstoni 亞種分布于日本伊豆群島南部。台灣雜色山雀P. (v.) castaneoventris 亞種分布于中國台灣地區。

生境及習性:落葉和常綠闊葉林,冬季也混群于其他山雀中活動于林地、灌叢、公園和花園。

特征:體型大、吵鬧、藍灰色和淺栗色的山雀。前額、眼先、臉頰部和小枕斑米白色或奶白色;頭部其餘部分,頭頂、臉側至眼部一線、颏部和喉部為黑色。後領環和下體大部分區域深紅褐色或淺至中栗色,上胸皮黃色。上背、兩翼、腰部和尾羽淺藍灰色。雜色山雀各亞種在野外較難區分,但羽色由北至南逐漸變深橄榄綠色。伊豆雜色山雀體型更大、顔色更深,前額、小枕斑和臉頰橙紅色,上胸黑色部分更寬,栗色臉頰與全為栗色的下體連成一片。上體深棕藍灰色。各亞種在繁殖生态和鳴唱也有所不同。台灣雜色山雀體型明顯較小,臉頰和枕部條紋純白色,無任何皮黃色或橙色,上體深藍灰色,下體暗栗色。

裸區:喙相當粗壯,黑色,伊豆雜色山雀尤為深色。眼黑色。跗跖甚強壯,黑色。

鳴聲:叫聲包括帶鼻音的nii nii 或tsuee tsuee,快速的vay vay vay 和弱聲的tsuu tsuu tsuu,以及有尖細的see see see,似戴菊,警告是發出低沉的tsutsu beebee bee。鳴唱為慢而細聲的tsuu tsuu pee tsuu tsuu pee 或重複的tsi-turrr,不同的區域有很多變化。在中國台灣地區,叫聲音節更高,亦有可能為一種快活的chay chikyechay cherr,以及高聲而快速的tsititititititi 鳴聲。

沼澤山雀

Poecile palustri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1-13 厘米;體重 10-13 克。

分布:歐洲的常見留鳥,東亞地區有間斷分布的種群。P. p. brevirostris 亞種 (有時被獨立為亞洲沼澤山雀P. brevirostris)分布于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遠東地區北部以及北韓最北部,P. p. ernsti 亞種分布于俄羅斯庫頁島,P. p. hensoni 亞種分布于南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P. p.jeholicus 亞種分布于中國河北北部、遼甯和北韓,P. p. hellmayri亞種分布于中國東北和南韓。

生境及習性:多種森林生境,包括成熟落葉林至林緣,河邊灌叢、灌木、城市的公園和花園,冬季常與其他山雀、和旋木雀等混群。

特征:小而色淺,體型似遠東山雀,頭部甚小,尾羽甚長,尾端方形。頭頂和枕部亮黑色,黑色圍兜小而整潔,上背部、兩翼、腰部和尾羽均為暗棕灰色,下體、臉頰部和頭側白色,胸部和腹部米白色,兩脅沾灰色或皮黃色。兩翼次級飛羽具淺色羽緣,與褐頭山雀非常相似。野外識别的标準主要有叫聲和翼斑形狀,但針對西古北界亞種的特征對區内鳥類的鑒定似乎幫助不大。

裸區:喙短而粗,較褐頭山雀更厚更粗壯,黑色,喙緣淺藍灰色。眼大,眼黑色。跗跖灰黑色。

鳴聲:多種叫聲包括細聲的tseet,粗啞的顫鳴聲 chichi jeejee,栗腹似的響亮哨音pew-pew-pew 或cho cho cho,與褐頭山雀非常相似。鳴唱亦與褐頭山雀相似,但更響亮。

褐頭山雀

Poecile montanus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1-14 厘米;體重 8-14 克。

分布:在歐洲西北部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和日本為常見留鳥:P. m. baicalensis 亞種分布于葉尼塞河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和南韓北部,P. m.anadyrensis 亞種分布于俄羅斯科裡亞克至鄂霍次克海北部沿岸,P. m. kamtschatkensis 亞種分布于俄羅斯堪察加至千島群島,P.m. sachalinensis 亞種分布于俄羅斯庫頁島,P. m. restrictus見于日本。

生境及習性:多種森林生境,針葉林、成熟的針葉落葉混交林和林緣,灌叢以及城市的公園和花園;比沼澤山雀更喜歡活動于有枯樹的區域。

特征:與沼澤山雀非常相似,在外形上略有差别,頭更大而頸部更粗,尾羽更短且尾端更圓。頭頂和枕部較沼澤山雀更深黑而無光澤,颏部和上胸部的黑色區域不甚整潔,較沼澤山雀更大,三級飛羽和初級飛羽具淺色羽緣,形成的淺色翅緣也更明顯。

裸區:喙短而粗,但較沼澤山雀更細,喙端也更尖,黑色。眼大,眼黑色。跗跖暗灰色。

鳴聲:歐洲西部的沼澤山雀和褐頭山雀易從叫聲上區分,但在東亞地區兩者十分相近。叫聲為粗啞帶鼻音的chichi jeejee。鳴唱為高聲尖銳的tsupii tsupii pipii pipii 或cho cho cho,較沼澤山雀略帶金屬感。

北褐頭山雀

Poecile songara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體長:12-14 厘米;體重 8-12 克。

分布:天山山脈經中國北部和中南部至中國東北。P. s. stoetzneri 亞種分布至中國河北。

特征:似西伯利亞山雀和褐頭山雀,但上背、兩翼和尾羽深灰褐色,且看上去并無翼斑。頭頂自前額至枕部暗棕黑色,黑色的颏部和喉部更寬闊,臉頰斑塊在臉側較寬而在眼下和喙基較窄。下體暗灰褐色,兩脅沾鏽棕色,較褐頭山雀深很多。灰色下體和鏽棕色兩脅對比不明顯,而不同于西伯利亞山雀。

裸區:喙端甚鈍,黑色。眼黑色。跗跖藍灰色。

鳴聲:叫聲包括粗啞的bjee bjee bjee 和tsujee tsujee。

文中各種山雀特征圖版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本文文字内容以及圖版節選自

《東亞鳥類野外圖鑒》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東亞鳥類野外圖鑒》收錄了東亞地區鳥類25目105科,已有記錄鳥類共985種,外加源于其他區域但很可能出現在區内的19種,共描述了1004種。地理範圍上則包括了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北韓半島,中國東部及台灣地區,涵蓋國内的東北、華北東部,向南經華東直至福建,除上述區域之外,對在内蒙古中部、山西,乃至華中地區觀鳥也會有所助益。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每幅插圖都緻力于在文字描述以外,呈現盡可能豐富的資訊。與照片相比,插圖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選用合适的姿勢來更清楚地表現鳥類羽飾的特征。是以,盡管許多種類疊收起翅膀時下背、腰部、尾上或尾下覆羽被遮擋而不可見,畫家們會選擇一個特殊的角度和姿态來呈現它們這些部位的特征。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東亞鳥類野外手冊》是當代鳥類圖鑒中的典範之作,英文版出版十年來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無論從覆寫範圍、内容豐富程度和繪圖品質來看,它都是當之無愧的“辨識東亞地區鳥類的頂級工具書”。中國觀鳥人必備!!!

點選“閱讀原文”進店了解詳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