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胸啄花鳥為啄花鳥科鳥類,中國鳥類統計之一

作者:中國鳥類統計攝影師

紅胸啄花鳥(學名:Dicaeum ignipectus):體重5-10克,體長60-92毫米。雄性成鳥上體呈金屬綠藍色,尾上覆羽稍沾藍輝;兩翅的小覆羽和中覆羽與背同色;大覆羽和飛羽暗褐色,外側羽片具暗綠輝亮,次級飛羽更緣以橄榄黃色;飛羽羽幹黑色,下面淺褐色;尾羽暗褐,微渲染藍輝;眼先、頰、耳羽、頸側和胸側概黑色,微雜以橄榄黃或灰色;颏、喉棕黃色;胸具朱紅色橫斑;腹、尾下覆羽濃棕黃色,腹部中央縱貫以寬而曲折的黑紋;兩脅橄榄綠色;腋羽白,微沾黃色;翅下覆羽純白。在多數個體,秋羽的上體羽端緣以橄榄綠色。雌性成鳥上體暗橄榄綠色,頭頂羽基暗褐,成斑駁狀;下背和腰沾黃色;飛羽暗褐,外側飛羽具淡色狹緣,内側飛羽緣以橄榄綠色,翅上覆羽暗褐,概緣以橄榄綠;飛羽羽幹黑色,下面淺褐色;眼先灰白,頰和耳羽呈沾灰的橄榄綠色,頰部綴以白色點斑;颏、喉棕黃近白,下體餘部濃棕黃色,胸側和兩脅橄榄綠色;腋羽白,微沾淡黃色,翅下覆羽白色。幼鳥似雌鳥,但羽色較黯,不如成鳥輝亮。虹膜褐色;嘴褐黑(♂)或上嘴角褐,下嘴角灰色(♀);跗蹠暗褐色。幼鳥上嘴褐黑,下嘴紅色;跗蹠呈鉛灰色。

紅胸啄花鳥為啄花鳥科鳥類,中國鳥類統計之一
紅胸啄花鳥為啄花鳥科鳥類,中國鳥類統計之一

中國分布西藏以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闊葉林、山地森林。夏季也常上到15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地帶。栖息在開闊的村莊、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闊葉林,或溪邊樹叢間。有時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層亦能見到。有時也出現在人工針葉林、茶園和果園。在山地密林中繁殖,秋、冬季遷至低海拔的暖地帶越冬。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隻的小群,活動于高樹頂處,有時也同繡眼鳥等混群。常在盛開花朵的樹上結群覓食,特别是在冬季和幹旱季節,花果不如春、夏繁茂時,結群活動更為常見。2月中旬在中國雲南思茅附近公路兩側的溪邊林緣,曾見一群約10-20隻在開花的女貞樹上覓食。此鳥形小而活潑,跳躍靈活,對人不甚畏懼,很容易接近觀察。鳴聲似“tik-tik-tik-tik”聲低卻很嘹亮,常久鳴不休;有時轉為柔細而稍帶顫音的“Zi-Zi-Zi”聲。飛行能力較強,飛行速度也快,常一邊飛行一邊鳴叫。嗜食漿果及寄生在常綠樹上的有槲寄生果實上的粘質物。所吃食物種類主要有雙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等各種昆蟲及其蟲卵,以及蜘蛛、花蕊和花蜜漿汁等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紅胸啄花鳥為啄花鳥科鳥類,中國鳥類統計之一
紅胸啄花鳥為啄花鳥科鳥類,中國鳥類統計之一

繁殖期4-7月。營巢于闊葉樹上,距地高3-6米,7月間也發現紅胸啄花鳥營巢于闆栗等較高的樹上,距地5-6米。其他地區也有低至3米左右的。巢呈橢圓形的囊袋狀,主要以植物纖維、種子毛、花序、蛛絲等材料編成。通常懸吊于細小樹枝末梢,四周有綠葉掩護,一般難以發現。巢口多位于近上端側面,巢的大小為外徑6厘米,高10厘米,巢口大小為1.5-2.5厘米。每窩産卵2-3枚,卵白色,大小為13.7-16.6毫米×10.0-10.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