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試試,在搜尋引擎上選擇圖檔一欄,鍵入“東德”兩字,出現的照片可以分成三類——最靠前、量最大的是“東德牧羊犬”、其次分别為東德人民軍和兩德被分割的示意圖。
曾經讓整個西方世界無比忌憚的東德軍隊,時至今日,曝光量竟然還不如狗狗,也真是讓旁人都替他們感到尴尬。

兩德統一後,從政府到民間都極力淡化着東德的存在感。
政府層面不用說,德國是以東德并入西德的形式完成統一的,統一後沿用西德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主德國自行消失。
與此同時,原民主德國的上司班子成員不是被關了監獄去吃牢飯,就是被買斷工齡讓其“提前下崗”,政府層面說了算的,仍舊是那些老西德的政客們,甚至後來,聯邦德國對于東德的官方定義也成了Unrechtsstaat——“非法國家”。
為了拉平東西部發展差距,統一後的聯邦政府一直堅持對東德地區進行慷慨的财政補貼,原東德居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明顯改善。是以,雖然統一後的很長時間裡,他們仍感到種種不适,跑去西德打工、求學還總遭遇各種歧視,但從曆年相關民調來看,絕大多數東德人對于生活的好轉還是比較滿意的,并不希望回到過去。
就這樣,除了影視劇或者一些旅館、餐廳會選擇搞點“東德情結”相關的主題,來懷舊一番,整個東德和曾經威震一方的東德人民軍,悄無聲息的淹沒在了曆史的塵埃裡。
時間轉到1989年10月7日。
為了慶祝建國40周年,民主德國首都東柏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在裝甲軍團和陸軍步兵方陣豪情萬丈的走過卡爾-馬克思大街的時候,港口城市羅斯托克同步舉行了海軍艦艇閱兵,龐大的艦艇隊伍整齊停靠在碼頭,接受東德海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特奧多爾·霍夫曼的檢閱。
随後還展示了人民軍特戰部隊的蛙人表演。全副武裝的他們或是從高速行駛的魚雷艇上靈敏的跳入海中,再通過繩索登上船艦;或是從空中跳離直升機,再操縱滑翔傘落到水面。
所有參演者和參觀者都沒能意識到,這就是人民軍最後的閱兵式。
一年後,幾代東德人民軍的入伍誓詞——“我若違背軍旗下的莊嚴宣誓,必甘願接受共和國法律的制裁與勞動人民的蔑視”,将随風而去。
這些拿着鐵飯碗的人民軍官兵們,也将失落的拿着“遣散費”,加入到就業大軍的求職隊伍當中。
慶祝建國4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一個多月後,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了,兩德竟然心平氣和的開始了統一程序。
這時,喪失了群衆基礎的德國社會統一黨和他的總書記昂納克,在柏林牆倒塌後,迅速被自己的人民抛棄;臭名昭著的東德特務機關——斯塔西和他的末代部長米爾克,也受到了認真清算。
而夾在這些政府強力機構和特權階級之間的,則是尴尬的東德人民軍。
人民軍主要包括地面部隊、人民海軍、航空部隊以及邊防軍四個部分,截止到1989年底,柏林牆倒塌時,還有17萬之衆。
東德人民軍雖然數量不算太大,但裝備精良、素質高,作為東西方對峙的最前線,一直被蘇聯當成打頭陣的“精銳之師”進行栽培,戰鬥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1990年9月,根據聯邦德國頒布的《統一協定》,人民軍被進行重新“編遣”。
所謂的“編遣”,隻屬于一個委婉的叫法而已,對于大多數東德人民軍官兵來說,更像是讓他們自行解散。
其中,東德特種部隊被整體并入德國聯邦國防軍,同時劃入北約戰鬥序列。
這支部隊由蘇聯非常下本兒的精心培養了小半個世紀,屬于人民軍中的精英力量;而且他們非常熟悉蘇聯軍事體系、戰法戰術,對于聯邦德國和整個北約來說,就好比天上掉下來的一大塊香噴噴的餡餅,高興的睡覺都要笑出聲來。
訓練中的東德特戰部隊
當然,被西德接收的特戰隊員,都是“群衆”身份,不包括當中的東德統一社會黨(共産黨)黨員官兵。
同理,對于其餘的幾個軍種來說,擁有黨員身份的,也幾乎全被聯邦德國政府毫不猶豫的pass掉了。
此外,除了黨員官兵外,被“一刀切”的還有思政教育幹部、宣傳部門、情報部門和各級軍事法庭相關人員,這些帶着明顯意識形态色彩的軍中角色。
同時,東德人民軍中的女性作戰人員,也被統統的予以“遣散”。
這很大程度是因為,相對于被“革命”過,号召婦女“頂起半邊天”的東德,西德要保守的多,整個社會風氣都不怎麼鼓勵女性出門工作,更别提什麼參軍打仗了。
就看1986年的數字。此時,受西方女權思潮的影響,西德的職業女性比例達到了戰後最高峰——50.3%,而東德同年的職業女性比例則為91.3%。
東德農場裡的“女漢子”
早在二戰期間,整個納粹德軍建制中,都不存在女性軍人,穿制服的女性叫做“國防軍女助手”,屬于文職人員系列,并非正式軍人。戰後,這個傳統被西德聯邦國防軍繼承了下來,直到1970年代,西德軍隊中,才有了被授予正式軍銜的女軍人。
到了1990年聯邦德國整編東德人民軍時,鳳毛麟角的女性軍人,也僅僅存在于西德軍隊的後勤、醫療、行政機關之中。
另外,幾乎被集體遣散的,還有名聲很差的“邊防軍”。因為,這支軍隊從1960年代起,負責執行對兩德邊界的逃亡者開槍射擊的相關指令,曾經欠下過“血債”。
站在柏林牆上的,就是邊防軍
這些被“一刀切”的人民軍官兵,一次性拿到了大約半年的薪水作為補償,然後就任其自生自滅了。
其餘的一部分體檢合格,沒有政黨背景,“身世清白”的東德人民軍的下級軍官(尉官)和士兵們,被吸納進了聯邦德國國防軍,一切從零開始适應。
到了校級軍官,他們能否留用,則必須由聯邦德國特設的一個軍官選拔委員會說了算。他們會結合評估對象的意識形态背景、業務素質和身體狀況,進行篩選,最終能繼續軍旅生涯的,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畢竟,同蘇東國家一樣,被蘇聯一手扶持的東德共産黨作為執政黨,對人民軍有着巨大的影響力,人民軍的中進階軍官裡,黨員比例明顯要高的多。
相談甚歡的蘇軍和東德人民軍
按聯邦政府規定,被pass掉的校級軍官們,會有個半年的“過渡期”,這期間,他們可以每月領取原月薪的70%,或一次性領取7000馬克後退役,再往後,就得去自謀生路了;而那些有幸被留用的校官們,在聯邦德軍中,也普遍被“降級”,一個人民軍中校,可能會“淪落”成為聯邦德軍的上尉。
更悲催的,還得算是一大把年紀,已經過了就業擇業年齡段的将級軍官們。
這些人被強制于1990年10月3日前直接退休,一個不留,每月領取2010馬克的“終身俸”。
這樣的,基本都被“安排”退休了
那些被并入聯邦德軍的人民軍官兵,待遇和薪水雖然和同級别的西德人一樣,但他們還需要經曆兩年試用期,一旦出問題就會被勒令退役。
17萬人民軍中,經過篩查,隻有區區3萬餘人被吸收進了聯邦德國軍隊,幸運的簽了一份自1991年起、為期兩年的合同。
而剩下那十幾萬前東德人民軍們,為了謀生也開始放平心态,走入社會,接受聯邦政府為失業人員提供的各種職業技能教育訓練。
基層官兵的社會轉型适應能力普遍較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年紀輕,發展潛力大;另一方面,也跟原東德人民軍長期流行去各行各業的生産線上搞“經濟生産”有關。
這點,也算是曾經的社會主義特色,前蘇聯和現在的北韓也都有類似操作。
除了收割農作物、搞基建或者清除積雪等臨時工作外,東德人民軍還長期把中下層官兵派往廠礦企業,以軍事化管理的形式,讓他們在生産線上去“發揮戰鬥力”。
是以,很多基層官兵在入伍期間,竟然歪打正着的被訓練成了一個技能熟練的産業勞工,掌握了幾樣手藝。
這些人在制造業興旺的德國,顯然是不怎麼愁工作的。
最尴尬的,還是那些曾經的“中層”們。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高層的将官,雖然沒有了尊貴的身份,但好歹有終身俸保底。而被淘汰下來的大量校級軍官們,大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除了開會講話作報告,沒啥能拿得出手的生存本領,為了生計,隻能放下架子,去幹司機、搬運工、保安、倉儲物流工等體力活兒。
和“紅色普魯士”一同消失的還有大量的蘇式裝備。
除了少量可供參考和破解的先進武器外,人民軍手裡的,大多屬于在西德人看來又土又落後的“大路貨”。而且,蘇聯貨與北約貨之間又很難相容,再算上保養維護,反而成了個國家财政的大負擔。
于是,聯邦德國政府對于這類冷戰遺産,或者銷毀,或者半賣半送扔到了國際市場上。
例如,一些米格-29便宜賣了給了波蘭(最大方的一次是2003年,德國以每架1歐元的象征性價格,将剩餘的22架米格-29全部“賣”給了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希臘和土耳其也都獲贈了不少船艦和輕武器。對了,還有人民軍頗具特色的軍服和鋼盔,也都找到了自己新的主人。
土耳其軍隊中的東德M56頭盔,不過,紅圈裡的這位,好像戴反了
還有一些東德裝備流入了内戰中的前南斯拉夫地區。從步槍到T-72坦克、米格戰機,被廣泛裝備在了巴爾幹半島的各族武裝隊伍當中。
就這樣,曾經的“紅色普魯士”連制度帶器物,被幹淨利落的抹掉了表面上的一切痕迹,就此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裡。隻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關于兩德“1+1”的問題,最終被證明為了1+1<2,而當年西德“大躍進式”的“東西平等”設想,也無奈的從5年期、10年期變成了30年,甚至可能是50年,遠比“并入”或者“收編”,要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