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蘇聯将東歐作為其勢力範圍,并向第三世界國家擴散其影響力,由此,蘇制武器裝備也擴散到全世界,其中也包括托卡列夫TT手槍。各國以托卡列夫TT手槍為原型仿制、派生的手槍型号繁多,這裡無法一一窮盡,一些和原版一模一樣的産品就不一一介紹了,隻能介紹一些有特色的産品。
1、波蘭
波蘭是仿制生産TT-33手槍較早的國家。早在二戰尚未結束的1945年1月21日,波蘭共産黨上司的盧布林政府就開始評估戰後仿制生産TT-33手槍的可能性,最終波蘭人民軍軍械部門決定由拉多姆兵工廠仿制生産。波蘭仿制的TT-33手槍叫PW wz.33,于1946年10月首批下線。
波蘭的PW wz.33手槍口徑、外形和結構與蘇聯TT-33手槍幾乎完全一緻,差别僅在銘文和握把片圖案:戰前蘇聯生産的TT手槍握把片為黑色,帶豎直條紋,握把片中間有一圓圈,内有五角星和字母cccp,戰時生産的産品沒有那麼考究,普遍用簡單的刻槽木片當握把片,而波蘭在戰後生産的PW wz.33手槍握把片圖案為拉多姆兵工廠的字母FB三角标志。波蘭的PW wz.33手槍從1946年一直生産到1959年,裝備波蘭人民軍和警察部隊,最後被9x18mm口徑的P64手槍取代,但一直到波蘭社會主義政權終結時,波蘭輔助部隊和警察中仍有PW wz.33手槍。

波蘭PW wz.33手槍,這支是出口美國的産品,根據美國要求強制加裝了手動保險(握把和扳機護圈之間),這類改裝進入美國後往往又被收藏者拆掉,恢複原有的樣子。
除7.62x25mm口徑軍用型,波蘭還将一部分PW wz.33手槍去掉閉鎖裝置和槍管鉸鍊,改為固定槍管的自由槍機式,使用彈膛擴充卡發射.22LR邊緣發火彈,作為訓練武器使用,這種小口徑托卡列夫手槍叫“托卡列夫Sportowy”,為了和7.62mm口徑相差別,套筒上有醒目的“Sportowy”銘文。
托卡列夫 Sportowy .22英寸訓練手槍,下方為.22LR槍彈和彈膛擴充卡。
2、匈牙利
匈牙利在社會主義時期是蘇聯的衛星國,輕武器裝備基本全盤仿蘇,也包括TT-33手槍。匈牙利仿制的TT-33手槍叫M48手槍,主要特征是握把片上有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國徽。
匈牙利M48手槍,和TT-33幾乎一樣,隻是握把片圖案改成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國徽。
除M48外,匈牙利還生産過一種9x19mm口徑的TT系列手槍叫M58,主要用于出口,埃及曾經是這種M58手槍的使用大戶。M58手槍除了改為9mm口徑外,握把形狀有較大改變,弧度更大,握把片改為包住整個握把後部的全包式,帶橫向防滑紋;另外,M58手槍在套筒座左後方還增加了一個手動保險。
匈牙利為埃及生産的M58手槍
3、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輕武器制造方面一直很有“本國特色”,他們也仿制了TT-33手槍,叫M57手槍,由紮斯瓦塔兵工廠生産。M57手槍與原版TT-33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握把延長了,使用9發彈匣,比TT-33多1發,握把中央黑色五角星四周的字母也改為南斯拉夫國名的縮寫。
南斯拉夫M57手槍,握把加長,彈容量比TT-33增加1發,為9發。
M57A1,為M57的出口型,為适應美國對進口槍械的強制規定,增加了手動保險。
後來南斯拉夫還生産過一個M70A手槍,是将M57手槍改為9x19mm口徑的出口型,手動保險也從M57A的套筒座左後改為套筒左後。
M70A手槍,為南斯拉夫9x19mm版本的TT-33,手動保險也移動到套筒側後。
到上世紀80年代,南斯拉夫又在M70的基礎上縮短槍管,研制出9x19mm口徑的M88和M88A手槍,可以看做是M70的緊湊型,用于出口。
南斯拉夫M88手槍,該槍9x19mm口徑,用于外貿。盡管外形做了較大修改,但空倉挂機固定栓還是暴露了TT-33血統。
4、北韓
北韓的仿TT-33手槍叫68式手槍,但北韓也不是原樣照抄,而是做了很多改進。在外形上,68式手槍的套筒座後方輪廓改變了,多了一個角,避免了TT-33手槍套筒後坐擊錘咬虎口的弊端;更核心的改進在内部,原TT-33手槍讓槍管偏移開鎖考的是鉸鍊,這和它的參考原型柯爾特M1911手槍一樣,68式把它改了,改為類似勃朗甯HP手槍的斜面開鎖。
北韓68式手槍,套筒座尾部形狀進行了修改,彈匣釋放鈕也從握把側耳面改為握把底部。
5、中國
最後,也是重點的,當然要說說中國的“大黑星”。我國仿制TT-33手槍的工作從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戰争時期就開始了,當時蘇方還未正式向我國提供TT-33手槍的技術資料,故由626廠根據TT-33手槍實物進行測繪仿制,仿制的産品叫51式手槍。
1952年,蘇方專家到626廠進行指導,并帶來了TT-33手槍的全套技術資料、工藝檔案和工裝,此時才正式“從頭開始”仿制TT-33手槍,正式仿制的産品就是我們人民群衆喜聞樂見,非常信任的“大黑星”,54式手槍。
54式手槍,套筒頂部有漢字“五四式”和槍号
很長一段時間,包括很多軍事雜志和軍事科普書籍,都說我國在仿制生産54式手槍的過程中,對蘇TT-33和51式手槍進行了改進,改變握把曲線形狀更适合亞洲人手型,套筒防滑紋改為細紋,修改了扳機形狀改為雙曲線形,去掉了彈匣底部的挂環……但仔細研究TT-33手槍的發展曆史會發現,一些所謂的“51式手槍與54式手槍差別”張冠李戴,把TT-30與TT-33的差別說成是51式與54式的差別。
網上找到的“51式手槍與54式手槍差別”,其實這些是TT-30與TT-33的差別。
至于修形過的握把、套筒細防滑紋、彈匣底部無挂環這些曾經認為專屬于54式的特征,在TT-33後期産品,确切說是1947年以後的産品上也出現了。比如下圖中右側這支,套筒細防滑紋、彈匣無挂環,和中國的54式一模一樣,但握把中間五角星四周的CCCP表明這毫無疑問是一支蘇聯TT-33。是以,所謂的54式針對TT-33和51式做了改進,其實是後期在正式仿制的時候拿到了蘇聯1947年型TT-33的圖紙,并非中國自行進行的改進。
右邊一支套筒防滑紋是細的,彈匣底部沒有挂環,曾經認為這些特征專屬54式,其實這是一支蘇聯1947年以後生産的TT-33。
54式手槍批量生産裝備部隊後,淘汰了解放軍當中留用的大量舊雜手槍,成為基層指揮員和特殊兵種人員的自衛武器,到上世紀80年代又裝備公安部門,取代公安之前配用的大量舊雜手槍。該槍也極大影響了中國人對手槍的認知,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看到有套筒可拉動的大手槍,就認為是54式手槍,或者“仿54式手槍”,這方面的笑話大家肯定看到不少了。
除了裝備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部門,54式手槍還走向國外。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為支援越南抵抗美帝國主義侵略,向越南輸出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54式手槍。為隐蔽武器來源,這些支援越南的54式手槍被命名為“M20手槍”,套筒上有“M20”銘文。一部分“M20手槍”被美軍繳獲,帶到美國,目前成為市面上的收藏品。
援越的M20手槍和銘文
進入上世紀80年代,為換取外彙,我國北方工業公司開始向北美市場出口槍械,54式手槍被冠以54-1和M213的名義出口,除了7.62x25mm口徑,還有9x19mm口徑(原先我以為54-1是7.62mm口徑,M213是9mm口徑,可後來發現54-1也有9mm口徑,是以我猜測出口武器的命名方式發生過改變,原54系列外貿槍都被改為M213系列)。由于美國對進口手槍有諸多強制标準,是以出口美國的54-1和M213手槍強制性加裝了一個手動保險。在諸多出口型中,外形變化較大的是M213B,它是9x19mm口徑,使用一個弧形握把,外觀和匈牙利出口埃及的M58手槍很相似。
一支7.62x25mm口徑54-1式外貿手槍,握把片後面裝了一個難看的手動保險。
這也是一支54-1,但套筒上的銘文顯示它是9x19mm口徑
這支還是标注為54-1,但也稱之為M213B,9x19mm口徑,握把形狀進行了修改,很像匈牙利M58手槍。
54式手槍在我軍已經服役超過50年,各方面性能已顯落後,如保險機構不完善、無雙動擊發功能、彈匣容量小、人機功效差等,目前大多已被9mm和5.8mmQSZ92式手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