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聯托卡列夫TT1930/1933年式7.62毫米為藍本,我國在1954年仿制生産定型地54式手槍,如今已有65個年頭。要說起我國的哪一把手槍最為經典,成為手槍之王?老兵會毫不遲疑地說:非54式大黑星手槍莫屬。

稱54式手槍金典比不是因其年代久遠。在54式手槍之前,我國其實還仿制過51式手槍和52式警用手槍,但大多都沒有留下過大多的痕迹。在大喵看來,主要還是54式手槍經受住了時間檢驗。
54式手槍仿制的原型槍是蘇聯托卡列夫手槍,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造出,曆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備受關注。當時,托卡列夫手槍的設計方案相當成熟,并且蘇聯在1951年推出了馬卡洛夫手槍用以裝備更新。是以,托卡列夫手槍不存在技術保密,我國可以直接進行仿制生産。
54式手槍的規格采用7.62×25毫米手槍彈,應用半自動化機械原理,有效射程為50米,空槍整重約為0.85kg,标準式8發彈容量。由于其出色的性能,在建國初期,54式是我軍士兵和警員的自衛武器。
需要了解的是,當時在進行54式手槍換裝過程中,存在着這樣一個小插曲。一些部隊此前裝備的是FN公司曆史上最為暢銷、知名度最高的BHP手槍(勃朗甯大威力手槍)。BHP手槍是在1935年生産,經過歐洲戰場士兵回報,比TT33式7.62毫米口徑的手槍,綜合性能強不少。而我國的54式是TT33式進行仿制,也就是說,實際性能二者相差無幾。綜合考慮來看,當時裝備BHP手槍的部隊,士兵自然是嫌中國54式手槍不好,把BHP手槍當成寶貝,不願意換裝。但是後來,54式用實力征服了他們。
在54式的基礎上,改進的54-1式手槍又增加了手動保險機構,使用更為友善不少。但是論起外觀,要數槍把上的“大黑星”,十分奪人眼球。那麼,為何要在槍把上印刻着一個“大黑色五角星”呢?
在大喵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美觀度的一貫傳承性,托卡列夫TT-30以及1947年後重新印刻生産的托卡列夫TT-33,都将“大黑星”作為了一個外觀重點突出的展示面;
2.仿制工作的嚴謹性,因為原型槍就是如此,随意改動就顯得有些另類。
是以,由于後來的54式手槍,生産和裝備量巨大,适用面範圍廣,不僅軍隊士兵、警用人員必備;就連港台電視劇中,那些黑幫的手中的手槍都是“大黑星”;由此可見,大黑星手槍能不出名嗎?
當然,大黑星是54式的經典标志,但曾經有一批卻刻意地秘密塗抹掉了大黑星。當時那批約10萬支數量的54式手槍,是專門援助給越南、緬甸、寮國等國遊擊隊的武器,為了避嫌是以就把大黑星的标志塗抹掉了。
如今54式手槍名義上已經退出現役,由92式手槍接棒,大規模裝備配發部隊使用,但是仍有部分部隊以及鄰國還在使用。在大喵看來,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54式手槍,最合适不過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