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0多萬噸塑膠垃圾流向海洋,讓我們以舉手之勞留住自然之美

今天是2020年母親節,謹以此文獻給孕育了人類和無數動植物的大自然母親。

去年陪父母到鼓浪嶼旅遊,在皓月園門口,一件用塑膠瓶制成的藝術作品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這些塑膠瓶都是從海洋中撿拾回來的污染垃圾,瓶身被刷成了深藍色,整體組成了一隻海豚的形狀。是的,每年正是這些塑膠垃圾,傷害了無數海洋生物,包括海豚、海龜、深海魚類,它們或被塑膠碎片割傷了食道,或被塑膠袋纏住身體,再也不能快樂地嬉戲遊逐。

800多萬噸塑膠垃圾流向海洋,讓我們以舉手之勞留住自然之美

大海雖不會發聲,但渾濁的海水是大海的眼淚,頻發的海嘯是她的哀鳴——“請救救我和我的孩子們!還我們一片安靜的蔚藍!”

中國已經在積極開展海洋垃圾治理行動。針對“白色污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資料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态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膠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确了‘禁塑’‘限塑’期限。在禁限部分塑膠用品的同時,還提出要推廣應用替代産品和模式,規範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友善群衆生活。

800多萬噸塑膠垃圾流向海洋,讓我們以舉手之勞留住自然之美

與此同時,我國還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納入了“灣長制”試點工作,禁止生産生活垃圾傾倒入海。同時,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綜合防控示範。比如,依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開展了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的綜合治理等。這些都為防止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些有力舉措都說明了國家治理塑膠污染的強大決心,也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海洋環境保護的光明前景。但在現實生活中,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攜手努力減少白色垃圾的污染,共同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要知道,這些塑膠瓶、塑膠袋等塑膠制品極難分解,甚至需要長達幾百年的時間。

目前,全球每年有總計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扔進海洋,成為毒害海洋生物的“殺手”,它們還會通過魚類進入人類的身體。更可怕的是,在全球經濟論壇的報告中,專家們預測到2050年塑膠垃圾的總量甚至會超過海洋魚類!海洋垃圾的治理之路任重而道遠。

800多萬噸塑膠垃圾流向海洋,讓我們以舉手之勞留住自然之美

除了國家和環保組織外,個人對環境治理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很多藝術家将環保理念融入作品設計成了藝術品,或拍攝成紀錄片、電影,寫成了文學作品等等。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從點滴做起,減少塑膠制品的使用,減少白色垃圾的排放。比如,去超市時自帶環保購物袋,出門攜帶保溫杯,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少點外賣,少用塑膠袋,去海邊遊玩不亂扔塑膠瓶,在家中用玻璃制品替代塑膠制品等等。

每個人從改變日常習慣做起,減少白色垃圾污染。讓我們共同将環保理念轉為實踐,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以舉手之勞留住自然之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