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助從來上所嘉,新春不忍見新花。
君王念舊憐遺族,常使無權保厥家。
————歐陽修《春文章詞二十首·五溫成皇後合四首》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下線了,嗑帝後CP的觀衆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盼走了這個時時刻刻想着謀奪曹皇後後位的奸妃,帝後終于可以放心地過上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了。
在《清平樂》中,張貴妃死後,宋仁宗将其追封為溫成皇後,蓋棺定論,對她做了一個總結:她嚣張霸道、任性偏執、睚眦必報、唯獨從不作僞。如果沒有最後半句,我會以為宋仁宗說的是一個他憎惡無比的女人。

衆所周知,電視劇《清平樂》中張貴妃的原型是宋仁宗追封為溫成皇後的張貴妃。電視劇的編劇總是不走尋常路,一輩子不相愛卻相殺的宋仁宗和曹皇後硬生生地被編劇用金手指掰成了玩暗戀的CP。那麼劇中的張貴妃呢?她真的如劇中宋仁宗口中所說的那樣嗎?編劇有沒有對她"動手腳"?
<h1 class="pgc-h-arrow-right">出身低微、身世悲慘,在宮廷教坊中長大的舞女成功逆襲為皇貴妃</h1>
結合《宋史·列傳第一》、《涑水記聞》、《資治通鑒長編》三部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張貴妃出身低微,祖父是一個縣令,父親是一個州的推官(相當于地級市的司法局+警察局長)。張貴妃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改嫁前夕把她賣到了宮廷教坊(宮廷歌舞集訓地),如"母賣後于大長公主家為歌舞者,而适蹇氏,生男守和。大長公主納後于禁中仙韶部,宮人賈氏母養之。"(《涑水記聞》)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命運凄苦的張貴妃早慧,很早就知道誰是了後宮中女人們最大的靠山,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歌舞才華吸引宋仁宗,一路從才人、美人成功逆襲為宋仁宗後宮中最尊貴的女人之一,死後更被封為溫成皇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張貴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史書中是這麼寫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聰明伶俐、善于察言觀色的張貴妃</h1>
《宋史》中曰:"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說張貴妃聰明伶俐,善于察言觀色逢迎别人尤其是宋仁宗,是以慢慢地在後宮被仁宗寵幸,進而成為後宮中最尊貴的女人之一,連曹皇後都要避其鋒芒,甚至有時還位居下風。張貴妃的這種性格跟她從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關系,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女孩在爾虞我詐、吃人不吐骨頭的後宮不懂得察言觀色又怎麼能夠活下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擅長謀劃、懂得以退為進、足智多謀的張貴妃</h1>
張氏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女性。她從才人開始做起,因為宋仁宗的寵幸,一下子就升到了二等修媛。升遷雖快,但是修媛還不足以讓她在後宮中有足夠自保的能力,而且很容易讓她成為出頭鳥遭人嫉恨和陷害。于是張氏幹脆以退為進,假托自己福薄,擔不起修媛這樣重要的位份,是以才生了重病,請求仁宗将自己連降九級,降為才人之上的美人,成功地消除了後宮對她的嫉妒與敵意,也赢得了宋仁宗的歡心。
宋仁宗又怎麼會虧待這麼知情達意的張美人呢?沒過兩年,在宮亂中立功的張氏就被升為貴妃,這時張氏沒再以福薄推辭了,因為貴妃位份之尊已經足夠她自保了。
張貴妃在仁宗後宮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風順,曹皇後為了打擊張貴妃,決定用自己的養女來誘惑仁宗,削弱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張貴妃非常驚恐。"皇後養女範觀音得幸仁宗,溫成患之。"(《聞見近録》)張貴妃想了一個辦法,"一歲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然臂香以禱。宮人内珰皆左右然之,祈雨之術備盡,天意弗答,上心憂懼。溫成養母賈氏,宮中謂之賈婆婆,威動六宮,時相認之以為其姑。乃陰謂丞相,請出宮人以弭災變,上從之。溫成乃白上,非出所親厚者莫能感天意,首出其養女以率六宮,範氏遂被出。"(《聞見近録》)張貴妃自斷其臂,率先将自己的養女送出宮中,迫使曹皇後也不得不随其後将範觀音送出宮外,解除了自己的危機,成功固寵。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生活節儉的張貴妃</h1>
張貴妃知道宋仁宗崇尚節儉,是以對自己一直要求很嚴格,也很節儉。舊書《邵氏聞見錄》記載:京城南愍賢寺,溫成張妃墳院也。寺中有溫成宮中故物:素朱漆床,黃絹緣席,黃隔織褥。帝禦飛白書溫成影帳牌,才二尺許,朱漆金字而已。以溫成寵冠六宮,服用止此,嗚呼,恭儉之德不在此乎!"
蘇轼在《香說》中也說:"溫成皇後閣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類;沉、檀、龍、麝皆不用。"足見張貴妃的節儉之說并非空穴來風。
<h1 class="pgc-h-arrow-right">善于籠絡人心的張貴妃</h1>
張貴妃出身低微,雖然在後宮之中深得寵愛,但在前朝卻孤立無援。但是她善于籠絡人心,很快就收獲了幾個鐵杆支援者,其中最重要的支援者有宰相文彥博和起居舍人、直史館、知谏院、天章閣待制王贽。張貴妃和王贽的關系非常親厚,曾多次對着外人直呼王贽為"我家谏官也"。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專寵驕縱、謀奪後位的張貴妃甘願做宋仁宗手中刺向曹皇後的刀</h1>
可能有看客會說,既然史書把張貴妃說得這麼好,可是史書裡也說張貴妃"專寵驕恣"。(《續資治通鑒長編》)。是啊,一向聰明善謀的張貴妃怎麼會敢冒着得罪當朝高門望族第一真定曹氏的危險去和曹皇後作對呢?
張貴妃非常善于察言觀色,她了解宋仁宗對曹皇後及其家族的忌憚,也知道了宋仁宗屢有廢掉曹皇後的打算,而且,在後宮前朝她真正的依仗隻有宋仁宗一個人。把握住了宋仁宗的心理,想要得到宋仁宗更多的支援,再加上自己也有更進一步的野望的張貴妃于是就甘願做了宋仁宗手中刺向曹皇後的一把刀。
她不僅多次明目張膽羞辱曹皇後,還屢屢謀劃奪取曹皇後的後位。"妃數侵侮後,且危中之。""妃飲膳供給皆逾于曹皇後,幾奪其位數矣。"因為,旗幟鮮明、明目張膽地跟曹皇後作對的張貴妃自然會被宋仁宗更加鐘愛。
可惜,張貴妃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單門小戶出身的她又怎麼鬥得過連宋仁宗都無法擅專的曹皇後及真定曹氏?是以,這朵嬌花在後宮中很快就枯萎了,英年早逝。張貴妃成也宋仁宗,敗也宋仁宗。《清平樂》中張貴妃最後的灰心絕望并不是沒有緣由的。
是以,電視劇中那個嚣張霸道、任性偏執、睚眦必報的張貴妃并不是史書中真正的張貴妃。為了給曹皇後開金手指,編劇還是對張貴妃動了手腳。可歎一代佳人,卻在劇中被醜化如此,真的讓人不得不感歎:為了收視率,編劇真的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參考文獻:
【1】(宋)王鞏,聞見近錄(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宋)司馬光,涑水記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宋)李焘, 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元)脫脫;阿魯圖,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