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傕

李傕jué一說què(?—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人,漢末群雄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時的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将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李傕本為董卓部将,後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至中牟與朱儁交戰,大破朱儁,進而至陳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輔被殺後,李傕歸無所依,于是采用賈诩之謀,夥同郭汜、張濟、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等人,占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後諸将不和,李傕在會議上殺死了樊稠,又與郭汜分别劫持了漢獻帝和衆臣,互相交戰,張濟率兵趕來和解,于是二人罷兵,李傕出屯池陽黃白城,郭汜、張濟等人随漢獻帝東歸前往弘農。此後,李傕、郭汜、張濟反悔,聯合起來追擊漢獻帝,與楊奉、董承等人幾番交戰。漢獻帝一路逃亡,狼狽不堪,到達安邑,與李傕等人講和。不久,漢獻帝被曹操迎往許都。随後,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關西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滅其三族。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黃白城被梁興等人破斬,傳首許都。
二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钜野縣(今山東省巨野縣)人,居于乘氏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将。
李典自幼好學,不樂兵事,起初治民,後來從軍。并從征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僞遁之計,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
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争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将軍,三十六歲時去世。
曹魏建立後,追谥李典為愍侯。李典既非被殺,也非君王,其谥号的含義應當與耿弇、寇準相同,即“在國連憂曰愍”。
三李儒
李儒,司隸左馮翊郃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人,東漢末年的博士、弘農王郎中令。董卓專政時,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弘農王)。董卓死後,李傕攻進長安,控制朝政,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後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書均無記載。
四李肅
李肅(?-192年),五原(治今内蒙古標頭西北)人。永漢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将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肅等、将親兵十馀人,僞著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诏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殺卓,夷三族。後卓女婿中郎将牛輔典兵别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颍川諸縣。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诏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
五李豐
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省大荔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
李豐以品評人物聞名海内,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曆任黃門郎、給事中、永甯太仆等職,因為名過其實,很少被重用。正始年間升任侍中、尚書仆射。因為在曹爽和司馬懿之間搖擺不定,兩面讨好,為世人所鄙視。司馬懿死後拜中書令。
嘉平六年(254年),聯合外戚張緝等人準備推翻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将軍輔政,但是事情為司馬師所知曉。質問李豐時李豐拒不承認,司馬師大怒之下将其殺死。
六李通
李通(168年-209年),字文達,小字萬億。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陽)人,東漢末年人物,汝南太守。早年以遊俠聞名于江汝,曾謀殺周直,獨霸朗陵縣。後來,率衆投奔曹操,補充兵源有功,拜為陽安都尉,其間不因私而忘公,不因其妻子的求請而過問扏法者。官渡之戰不但不被利誘,在當時許都以南民心不穩,唯李通的陽安猶存。建安十四年,救援曹仁,且戰且前,病死于途中。谥曰剛侯。
七李嚴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是以心懷激憤而病死。
八李恢
李恢(?~231年),字德昂,建甯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初為建甯郡督郵。劉備攻占益州後,拜為功曹書佐、主簿,遷别駕從事。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跟随丞相諸葛亮讨平南中四郡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拜安漢将軍,封漢興亭侯,領建甯郡太守。作為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有效地支援了蜀漢政府的财政。
建興九年(23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