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丨曾經的豆芽巷

青未了丨曾經的豆芽巷

<b>曾經的豆芽巷</b>

——“靈動濟南”系列散文之十一

作者/李振聲

誦讀/王曉音

這裡說的豆芽巷其實不是本名,它的本名沒有人知道,或許它壓根就沒有名字,因為它又細又窄實在不像巷的樣子。人們看它彎彎曲曲像根綠豆芽,便給它起了這麼個生動形象的名字。

當年的豆芽巷是條美食巷,整個巷子裡全是賣小吃的,馄饨、草包、涼皮、米線、油旋、甜沫、八寶粥、豆腐腦等等應有盡有,店鋪一家挨一家,足有四五十戶。一到吃飯的時候,人多得擠不透,大夥來到這裡,圖的是品嘗地方風味,味道好,花錢少,好吃又實惠。

三十多年前我剛來濟南時因為沒有宿舍,機關把這裡的一處舊倉庫收拾了一下讓我暫住。開始挺不習慣的,嫌人多吵雜實在太亂,可住過一段時間後不僅喜歡上了這個地方,而且有了很深的感情,有時去外地出差離開個把星期,聽不到熙熙攘攘的吵雜聲,反倒有一絲寂寞與孤單。隻要回到濟南,第一件事就是到小巷轉上一圈,然後找個地兒坐下點兩樣小吃,有滋有味地地美食一番。不怕您笑話,我在這住了近一年,巷子裡的幾十家小吃全嘗遍了。千萬别說我貪吃,是有口福,與嘴饞無關。

做飲食生意的都很辛苦,尤其清晨最為忙碌。我對面是一家賣五香甜沫的,看他們一家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劈柴生火、淘米洗菜、備料磨漿,那錢掙得實在不容易。用餐的人不管來得多早,進門就吃不必久等,時間一長全成了回頭客。那年冬天很冷,清早起來無處可去,我便踱進這家作坊,一邊烤着爐火,一邊欣賞制作,經常成為甜沫出鍋後的第一位食客。偶爾回到家中照葫蘆畫瓢露上一手,全家人都刮目相看:沒見你拜師學藝,怎麼廚藝竟大有長進?

豆芽巷的人都很友善,不管是攤主或食客,時間一長都混熟了,見了面張三李四直呼其名,嘻嘻哈哈就像多年的老朋友。遇到哪家有事,誰碰上都會搭把手幫忙,用不着遞煙,也不用說謝謝,沒必要客氣,大夥全都這個樣。逢年過節互相之間串串門,拜拜年,彼此親熱得就像走親戚。

在豆芽巷我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外來戶了解了許多老濟南風俗,學會了不少老濟南方言。一次我見鄰居家大爺出去買菜,随便打了個招呼:“買菜去,大爺?”“啊,去買點棒槌。”在我們老家,棒槌是“二百五”的意思,說誰誰是個棒槌,意思是這個人有點“二”。難道濟南的“二百五”還能當飯吃?通過這事我才知道,老濟南人口中的棒槌是指蓮藕,因為藕的外形像棒槌。濟南人對有點“二”的人則稱“半青”,說某某挺“二”的,就說這個人像北園的蘿蔔——半青。

還有一次我排隊買油條,一時走神沒跟上隊,後面那位老兄拍拍我的肩膀:“二哥,蛄蛹蛄蛹。”“蛄蛹”是什麼東西?是鳥還是蟲?還有,你怎麼知道我排行老二?我明明是家裡的老大嘛!事後打聽才弄明白,“蛄蛹”是挪動的意思,像蠶蛹一縮一伸的樣子。濟南人太有才了,你看這方言提煉得多麼精煉,既形象又傳神。至于“二哥”,那是一種尊稱,濟南人尊崇孔老夫子,也崇拜好漢武松,孔子和武松在家裡都是排行老二。如此說來,叫你大哥反倒不敬了,好像老大都跟武大郎似的。

離開豆芽巷多年後,隻要是星期天,我都要去那裡轉轉,直到有一天看到那裡變成了一片摩天大樓,我的心裡好不是滋味,怎麼說呢?仿佛是丢失了一件珍貴物件。真舍不得那些淳樸善良的老鄰居,也忘不掉那些口舌生香的美小吃,打心眼裡懷念在豆芽巷居住的那段溫馨快樂的美好時光。

青未了丨曾經的豆芽巷

【作者簡介】李振聲(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老幹部詩詞學會會員,退休前供職于山東省财政廳,曾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青未了丨曾經的豆芽巷

【誦讀者簡介】王曉音(女),網名:風雨同行,山東省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退休于省級國有金融企業,進階經濟師;心中有愛,行中有善,力求做一個自帶陽光的人。

壹點号真言貞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青未了丨曾經的豆芽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