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的時候,總想來點甜的。
也許,來碗甜沫也可以。
甜沫不甜,閱盡五味方得甜。

「 這甜沫到底是何方神聖?」
放下白瓷碗,拿雙原木筷。
攪動鋼勺,将瓷碗裡的小米面、花生、豇豆、地瓜粉條、炸豆腐、豆皮、菠菜、胡椒、蔥姜攪拌均勻,“呲溜”一口,熱流湧入喉嚨,那叫一個香。
「 甜沫與早餐伴侶 」
隻此一碗,千人千味,但如果将味道描述得再精确一點,鮮香微辣、滑爽适口、回味無窮便是最常從食客口中聽到的評價了。
山東濟南稱泉城,泉城城内有二怪,茶湯沒茶,甜沫不甜。
甜沫是個啥?跟甜妹有關系嗎?
「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甜沫唐 」
甜沫,五行屬“粥”。它其實是一種以小米面為主料且配有時令食材的鹹粥,俗稱“五香甜沫”。甜沫源于豫北地區的豆沫,後流傳至濟南,成為這裡的一道獨特風味。
「 一碗甜沫,五味俱全 」
據考,甜沫的誕生有三種說法。
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最能“自圓其說”的一種:起初,它并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兒”——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一嘗,味道好極了!“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人們才依其諧音雅化成了“甜沫”。
說到濟南的甜沫兒,有一家人就不得不提:甜沫唐。
「 年輕時候的老唐 」
單看老唐年輕時候的體格,經常會被誤認為是專業賽事選手。老唐一向保持着生龍活虎的姿态,這種姿态也盡數投射到生活中的為人處事中,不論是冬泳,還是做甜沫。
天色将明,老唐就會穿上他的“戰袍”,掀開簾門、面朝街道,運氣、發力,大聲吆喝:“喝甜沫嘞!”聲音之渾厚給人以周圍樹葉都在搖動的錯覺。
「 身着戰袍,才有工匠深耕的儀式感 」
那一刻,老唐的氣勢,活像位初戰告捷的将軍。
老唐“吆喝”的習慣保持了幾十年。初入行的時候,他經常騎着車,車上載着“甜沫唐”的大旗,挂着喇叭音箱,在大街小巷中穿行。
「 除了甜沫,店内還有吊人胃口的“寶藏”」
而對于第四代“甜沫唐”小唐而言,老唐是父親,也是師傅。小唐自小就是喝甜沫長大的。現在,與衆多食客們一樣,小唐的一天,也始于甜沫。淩晨四點鐘,小唐就要準備與甜沫打交道了,當清晨第一碗甜沫出鍋,時間剛好指向五點鐘。
小唐不小,老唐不老,如此稱呼,是為愛稱。“甜沫唐”這碗甜沫,用的是時經百餘年、傳承四代人的配方。
「 精選小米面是重中之重 」
對于甜沫的選料,老唐和小唐的态度也一向都是斬釘截鐵。
經不完全統計,小唐一天大概要做幾百碗甜沫。每次制作完成後,他會單獨盛出一小碗甜沫,品一下味道。濃了就加點水,淡了就加點料。不做出最正宗的味道絕不罷休。
“這是立店之本,沒得商量。”
「 小唐正在努力地讓油條“蹦出石頭縫”」
“快好啦快好啦!這油條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到時候,催它也熟不了呀!不然味道不對的呀。”小唐在油條炸鍋前言之鑿鑿。
小唐不隻是對待甜沫非常嚴謹,對待油條和糖果子一樣一絲不苟。
“支付寶到賬4.5元。”櫃台上的收款聲音此起彼伏。在“甜沫唐”,喝一碗令身心感到暢通的中份甜沫隻需要4.5元。
「 懸挂在店内的舊報紙 」
親民的價格并不阻礙這碗甜沫的國際化走向。在“甜沫唐”的待客廳,四面牆壁上全是琳琅滿目的影像資料和書法作品,國内的國外的,有名的沒名的,久遠的近時的一應俱全。這些都是屬于“甜沫唐”的勳章與記憶。
從老唐這一代算起,再到現在的小唐掌舵,期間,“甜沫唐”幾度易址,經曆了十幾次變遷。
「 早餐,就愛這口甜沫 」
位址變了、價格變了,風格和味道依然有“魂”。
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說好了是甜沫的,少一捧小米面、一粒花生、一絲蔥姜,都不能算是甜沫。
這碗五味俱全的甜沫,是開啟食客們好心情的鑰匙,成為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小唐的母親李女士也在忙碌中 」
“甜沫唐”店裡的食客仿佛永遠絡繹不絕。每天早晨,老唐一家都忙得像是連軸轉的陀螺。
時逢假期,還有許多專程從外地趕來的食客,就為了這口甜沫配油條、糖果子。
甜沫牢牢地抓住了大家的胃。
「 烹小鮮如治大國 」
問起老唐一家有沒有什麼開店秘訣?
“古今甜沫未稱王,仁義禮智信譽長。”
「 老唐正在整理“甜沫唐”的舊時回憶 」
許多人都想要改變世界,目光被遙遠的光環與偉大的成就吸引。
唐家沒有改變世界,他們改變不了家人的唠叨、改變不了街道的走向。他們隻是改變了朝暮的作息,改變了一碗甜沫,僅此而已。
“最不能失掉的,就是這門手藝!”
「 一代人終将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
老字号的招牌,永不蒙塵。
“老師兒,再來一碗甜沫!”
你喝過甜沫嗎?
還有哪些老字号令你印象深刻?
感謝您的喜愛。
本篇所有圖檔均為磐古文娛原創攝影圖檔,
轉載請注明出處,并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