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咯嘣脆的蛋散、一口吞香軟的燒賣、節日代表蓮蓉月餅、粽子......這些傳統小吃,不僅僅見證了無數廣東人的成長曆程,更是在時間裡沉澱,成為了城市的名片,它們有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産。
然而,像蛋散這一類傳統小吃,因工序繁雜又費時費力近乎失傳......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廣小新帶着你,走進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了解傳統小吃,品嘗無法複刻的味道。
蛋散,作為廣式經典傳統小吃,它早于清末時期就聞名大江南北。當時坊間就流傳着「北有沙琪瑪,南有蛋散」一說。
廣式蛋散主要是用面粉、筋粉、豬油、雞蛋等材料,混合後揉搓成片狀後放入油鍋裡炸至金黃,配上糖漿或蜂蜜即可品嘗。
一片好的蛋散,酥脆,入口即化且不掉渣。
你以為蛋散隻是用面粉等材料油炸而成,其實每一份廣式蛋散都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十分考驗師傅的功底。
即便現在有新派蛋散,像姜汁蛋散、松花蛋散......的出現,但也無法取代那份甜到發齁的傳統蛋散在老廣心中的地位。
視訊加載中...
有很多人說:“很多時候,我們去老字号吃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種情懷。”
在時間的流逝裡,廣小新希望,傳統小吃能得到傳承,它們的樣子、味道不應該隻停留在記錄片裡,它們應該是會流動的非遺。
關注我,帶你走進舌尖上的廣東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