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作者:依稀說史

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突然出現在江油,江油守軍馬邈投降。劉禅急忙派諸葛瞻鎮守綿竹。結果諸葛瞻兵敗綿竹,鄧艾大軍直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禅接受谯周的建議投降鄧艾。劉禅決定投降的時候,他的兒子北地王劉谌則堅決反對。劉谌說:

“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劉谌的言語不可謂不豪爽。可惜劉禅投降之意已決,他拒絕了劉谌的建議。劉谌眼看國家即将滅亡,誓死不做亡國奴。劉谌跑到昭烈廟痛哭一場,殺死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後自殺。劉谌也成為劉氏子孫中,唯一一個以身殉國的宗室。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劉谌劇照

其實劉谌建議劉禅死守成都有一定可行性。鄧艾畢竟隻是孤軍深入。隻要成都能夠守得住,其他軍隊會陸陸續續前來前往勤王,姜維主力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回援。即使最終免不了國家滅亡,起碼也讓後人看出他們的決心。劉谌甯死不降的品格,受到了後人的贊賞。相比較于他那個扶不起的老爸,劉谌的曆史評價要好很多。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劉禅劇照

陳世崇曾經評價道 :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将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婦人矣。

鐘敬伯稱贊劉谌道:

北地王恥父之降,大哭祝廟,與妻子俱殺,曰:‘羞見基業棄與他人’,劉谌不愧于其祖,劉禅有愧于其子矣。

毛宗崗評價道:

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禅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為漢朝生色。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劉谌以身殉國的壯志豪情固然應該受到後人和曆史尊重。劉谌如果出逃的話,他可以尋找姜維大軍。劉谌找到姜維大軍之後,姜維可以擁立劉谌為皇帝,效仿東晉和南宋重建立立政權。這樣說不定可以延續蜀漢政權。為什麼劉谌不選擇出逃呢?我覺得應該出于以下幾點因素考慮。

鄧艾三萬大軍已經将成都團團圍困,而且成都的兵力一定遠遠少于鄧艾軍隊。在劉禅已經決定投降的情況下,劉谌想突圍而走已經幾乎不可能。劉谌不能選擇突圍,則也很難逃走。當時鄧艾大軍已經在外圍設下包圍圈,劉谌想化妝出逃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情況下兵荒馬亂的時候才容易趁亂出逃,當時成都并沒有打仗。正常情況下,鄧艾不可能讓成都城内的人随便出去。劉谌逃亡可能性太小。與其逃跑被擒,還不如英勇就義。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其實我倒覺得劉谌當時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逃亡的意思。劉谌在劉禅決定投降之後,還沒有正式投降的時候就選擇了自殺。說明劉谌當時的想法不是逃走另立政權,而是下定決心以身殉國。既然劉谌沒有出逃的想法自然就不會出逃,更不會去尋找姜維。否則他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逃亡,即使失敗也會盡力嘗試。

劉谌選擇就死而不是出逃的根本原因,應該在于劉谌心中的傳統觀念。在劉谌心中有強烈的君臣父子觀念。當時劉禅已經宣布投降,劉谌做為劉禅的兒子和臣子隻能選擇接受。在劉谌看來如果出逃投靠姜維是有違父命和皇命的行為。劉谌沒有選擇出逃,又不甘做亡國之君是以才會選擇自殺。當時不僅劉谌有這樣的觀念,包括姜維等人也有同樣的想法。劉禅投降之後,即使姜維還手握重兵,最後也選擇了放下武器。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姜維劇照

當時的情況也不允許姜維擁立劉谌稱帝。蜀漢的面積本來就不是很大,蜀漢的統治核心和基礎在成都平原附近。劉禅選擇投降之後成都平原基本上全部陷落,蜀漢的統治根基已經全無。蜀漢的另外一個基地漢中在此之前也已經陷落。此時蜀漢能支撐政權的地區基本上都已經陷落。即使姜維等人擁立劉谌稱帝,他們也沒有稱帝的經濟基礎。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失敗。

堅守蜀漢最後尊嚴的劉谌,為什麼非要以死殉國,而不是逃出成都?

成都陷落之後,姜維的位置就顯得非常尴。如果成都不陷落的話,鄧艾的位置非常尴尬。姜維極有可能将鄧艾包餃子。成都陷落之後,姜維則處于腹背受敵的狀态。姜維軍隊的處境也非常危險!姜維極有可能被鐘會和鄧艾包餃子。成都陷落之後,姜維軍隊也失去了糧草軍械的支援,姜維僅依靠劍閣附近根本無法長久支撐,劉谌投靠姜維也沒有用。

綜合各方面原因,劉谌選擇了自殺而沒有選擇出逃。當然這些也隻是依稀的推測。劉谌沒有選擇出逃的真實原因隻有他自己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