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曆史闆塊時不時的會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文章,比如:劉禅大智若愚,李合肥變成了忍辱負重的李公……這裡小編先不說後面那位,單說劉禅。用史料來駁斥劉禅投降是因為大智若愚,為了順應衆人的荒謬說法。

正史中,劉備相對于曹操孫權二人,底子最差,創業最艱辛。劉備的大半生都在颠簸流離,寄人籬下。等到晚年,好不容易才有了兩川之地,做了兩年皇帝就含恨而終。
接着皇位傳到了劉禅手裡。在諸葛亮的震懾和輔佐下,劉禅也算是中規中矩,并無多大過錯。不過,等到諸葛亮一死,劉禅立馬放飛了自我。當然,筆者不同意演義中劉禅近乎弱智的描述。實際上劉禅是有一定的治政能力和野心的。這裡從諸葛亮死後,劉禅的一波操作就可以看到出。諸葛亮死後,劉禅先是給魏延定性,力排衆議否決為諸葛立廟的提議,接着火速提拔吳懿分化蔣腕手裡的兵權,而且提拔王平輔助吳懿。從這裡可以看的出劉禅并不想蔣腕成為第二個諸葛,他自己有親政的欲望,也有一定的識人能力,并不是一味的放權享樂。
但是從劉禅後來的舉動也可以看的出,他并不是什麼明君。面對衆人的反對,他既沒有及時制止姜維多次徒勞無功的北伐,而且盲目提拔毫無領兵經驗和能力的諸葛瞻。等到曹魏大軍已經奪取漢中,劉禅還在做着“天下領土不久全歸陛下”的美夢。
接着當鄧艾偷渡陰平小路的時候,劉禅又再一次犯了緻命的低級錯誤—将全軍希望寄托在諸葛瞻身上,而且否決了霍弋回防成都的請求。其實當時情況已經十分危急,南蠻之地可以先放棄,更别說當時南蠻地區并無叛亂。霍弋希望立功回防的請求合情合理。
後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兵敗身死,劉禅也被成都城外的京觀(鄧艾發動的心理戰,用蜀國士兵屍體堆成山)吓破了膽。劉禅在谯周的勸說下立馬順水推舟,不顧北地王劉谌以死相谏,宣布開城投降。史料中隻記載劉谌的壯舉,但是忽略劉禅的另一個兒子—劉護。對于劉護這個名字普通人一定很陌生,就算史學家也未必知曉。劉護因為是庶出,是以并沒有封王。劉禅投降時,劉護不願意跟着投降,帶着自己的母親羅氏和一群不願意投降的軍士,一路南下。劉護最終進入東吳境内(因為地廣人稀,當時東吳并未有效控制全境)才停下來。劉護把營地選在荒蕪人煙的群山之中,整日操練兵馬,企圖東山再起。隻是天不遂人願,司馬炎不久後就發兵滅吳。劉護的存在也很快被東吳察覺,吳軍希望劉護一起抗擊西晉。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晉和不堪一擊的東吳,羅氏勸說劉護投降西晉。最終,劉護在母親的規勸下選擇了投降。
東吳滅亡後,劉護因為投降和攻打吳軍有功被封王,羅氏也因為勸降之功被封爵。不過,劉護的王隻是個虛職,轄地不過數裡,而且被剝奪了大部分兵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劉護和羅氏最後都得善終。碑文記載,劉護和兩位将軍出走時還有數千士兵。可以看出,劉禅投降成都并非無力再戰,而且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援降魏。劉禅識人不明,用人不當,衆叛親離,那一點又稱得上智呢?是以關于劉禅大智若愚的說法,隻不過是嘩衆取寵罷了。手握兵權的劉護都能善終,司馬炎之是以不殺劉禅,隻不過是當時并沒有殺降的風氣,也不是劉禅大智若愚瞞過了司馬。記載劉護的碑文中,着重贊美了劉備,對于劉禅除了記載他降魏,再無記載。可以看的出劉護對這個父皇也算是失望至極。(這段曆史有碑文遺址和地方廟宇為證……并非虛構,謝絕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