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劉楒睿

視訊剪輯 何婷

視訊加載中...

​寫了14年的尋子日志,山西運城的楊豔霞終于可以封筆。

被拐30餘載,兜兜轉轉尋親多年,山東曹縣的張繼剛得知,親生父母離自己長大的地方竟隻有50公裡。

2022年2月10日,山東菏澤,兩個家庭在這裡團圓。

盡管不能親眼目睹楊豔霞和張繼剛各自與家人重逢時的感人畫面。但仍有許許多多的尋親家庭和已尋親成功家庭從天南地北趕來,為楊豔霞、張繼剛遙送祝福。

為找尋走丢三年的童芸婧、童仁謙姐弟,母親曾根蘭第一次獨自走出村子,加入“舉牌”尋親的隊伍。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尋親家庭将尋人啟事排成一排合影

帶着剛剛團圓一個月的張洋洋,母親李芳跨省來到山東,讓兒子第一次體會到了尋親的不易。

而已被人熟知的杜小華,也接過了前輩們的接力棒,成為了尋親團的“老大哥”,教着尋親家庭如何釋出短視訊和直播。

兩個家庭分獲團圓

楊豔霞和張繼剛,一個母親和一個兒子,都在2月10日見到了自己的至親。

14年前,她是山西運城的一名鄉村教師。周末批卷,楊豔霞回家後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拐。尋子14年,她寫下“尋子日志”來抒發對孩子的相思。

33年前,他是山東曹縣的一個懵懂孩童。十多歲時,張繼剛從周邊人處得知自己是被拐來的。33年來,他竟不知道自己和家的距離有50公裡。

楊豔霞的眼睛不太好,直播時她需要眯着眼睛、湊很近才能看清彈幕。楊豔霞自己說,是因為自己這些年哭多了,視力才下降了。“我以前可能哭了”,楊豔霞說,隻要面對鏡頭,想到兒子祎奎自己便會落淚。

2003年,張祎奎出生在山西運城的一個小村莊。祎奎出生後,楊豔霞對其疼愛有加。彼時的她是當地的一名鄉村教師,教過國文也教過數學。雖然家裡不是十分富足,但楊豔霞一家的生活平靜而幸福。她怎麼也想不到,這份平靜在5年後就被打破了。

楊豔霞很清晰地記得,那是2008年的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一,周六,當時天氣已慢慢轉涼。一早,楊豔霞便前往學校批閱試卷。“其實周六是休假,但那天不知為何就讓我們集中批卷。”楊豔霞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當時小祎奎則跟着奶奶在家。

祎奎的奶奶是個聾啞人。或許是沒有了解楊豔霞的意思,奶奶在周末把小祎奎送到了學校,随後便回家了。

“後來祎奎回了家,十點多的時候還有鄰居看到他在家門口,十二點的時候還有人看到他去了小賣部”,楊豔霞說,鄰居們最後見到祎奎上了一輛紅色面包車,從此再也沒了身影。等到楊豔霞回家,孩子已經不見了。

孩子丢了後,楊豔霞感覺天都要塌了。剛丢失孩子的幾個月裡,她終日裡不吃不喝,隻靠着打吊針輸營養液的方式維持。後來,楊豔霞發了瘋一樣開始尋找孩子。

為寄托對兒子的思念,楊豔霞時常通過日記的形式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說,思念是最傷人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

她也時常埋怨自己當初連給兒子買一包友善面的五角錢都舍不得花。“以前咱家窮,每當放學回家,你就嘟嘟囔囔要買五角錢一袋子的友善面。我總是說,回家先寫字,寫好了再買,即使你寫好了,媽媽還是沒有兌現諾言。媽媽好恨自己,為啥五角錢都舍不得花……”楊豔霞在日記中寫道。

農曆新年前夕,楊豔霞接到了警方的電話,稱張祎奎找到了。經DNA比對,山東鄄城的那個孩子就是張祎奎。

張繼剛配對成功在2月9日。

今年35歲的張繼剛,已經是兩個女兒的父親。他和妻子在江蘇常州打工,孩子也在常州上學。

春節期間,張繼剛與妻子正在安徽娘家過春節。突然,張繼剛接到DNA配對成功的通知。夫妻二人當即決定返程回到養父母在山東成武縣的家中,為認親做準備。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在走廊上的尋親家庭們

其實,早在10來歲時,張繼剛便從周圍人那裡得知自己是被拐的孩子。從此,小繼剛一直就有一個心結。近年來,張繼剛在妻子的支援下,他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而推動張繼剛切實邁出尋親這一步的,正是他的妻子徐女士。早前,張女士便偷偷幫丈夫在“寶貝回家”上登記了尋親資訊,這次警方就是通過DNA配對幫丈夫找到的親生父母。

“養父母對我們挺好,尋親的事和他們溝通,他們也挺支援的。”徐女士說,丈夫的養父母近八十歲,隻有他一個孩子。

張繼剛的親生父母也仍然健在,目前仍居住在曹縣老家。張繼剛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尋找了多年的父母距離自己這麼近。地圖顯示,張繼剛養父母家和親生父母家距離僅50公裡。

“我家祎奎現在就在菏澤市的鄄城縣,繼剛的家在曹縣”,楊豔霞說,這是農曆新年後的雙喜臨門。

依然在路上的尋親家長

由于特殊的原因,本次兩個家庭的認親現場暫未公開。

不過,很多的尋子家長還是紛紛來到菏澤,他們想從這些尋親成功的案例獲得更多的信心。

曾根蘭的兒女已經丢了三年了,這位來自江西吉安鳳凰鎮小村落的母親,出生于92年,是目前尋親家庭裡最年輕的家長。

2019年4月7日下午,曾根蘭7歲的女兒童芸婧帶着5歲的弟弟童仁謙在村裡祠堂前玩耍後,姐弟倆再也沒回家。

三年的找尋,曾根蘭收到過不少線索。曾有人告訴她丈夫,“能找孩子,隻用付點傭金”。他們信了,轉了200元錢,沒多久,又轉了200元……

但截至目前,孩子仍杳無音訊。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李景偉和女兒一同為尋親家庭拍攝視訊

2月10日,曾根蘭跟随着尋子的杜小華一同從江西來到了山東。杜小華說,這是曾根蘭第一次一個人出這麼遠的門。

面對鏡頭,曾根蘭為網友介紹了姐弟兩的體貌特征,還叙說了自己對姐弟倆的思念。

很明顯,這名母親在面對鏡頭時并不是十分熟練。事後,杜小華還叮囑了她一些以後的注意事項。“這樣才能有更多人關注你”,杜小華說道,而曾根蘭則是認真地點了點頭。

與曾根蘭不同,王妹芝對尋子直播已經十分“熟練”。

尋親志願者告訴記者,王妹芝找兒子元元和豆豆從1995年至今,已找了27年,這些年她不僅自己找,還帶着尋親家庭一起找别的孩子。“她現在就像尋親團的大姐大”,志願者說。

王妹芝和丈夫張道通是河北省大城縣仰止村的一對普通夫妻。1995年9月28日,夫妻倆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我的兩個兒子元元6歲、豆豆5歲,那時正農忙,吃完午飯後我本來打算帶兩個孩子下地幹活,正好鄰居家的男孩過來找他們玩,我覺得鄰居可以照看他們,就同意了。”王妹芝說,随後自己就接着在菜地裡幹活。

直到下午5時許,王妹芝去鄰居家接孩子,卻被告知兩個孩子早已離開了。“鄰居說,孩子們去了工廠裡找爸爸”,王妹芝說,在工廠的張道通并沒見着兩個孩子。

不知孩子的去向後,夫妻倆報了警,還發動村裡和鄰村的鄉親一同四處尋找。就這樣找了10天,還是沒有孩子的一點蹤迹。

在家附近貼了無數張尋人啟事後,王妹芝再也呆不住了,夫妻倆決定出門尋找。就這樣,二人已經找了27年。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尋親家庭們拍攝短視訊

如今,孩子丢失的過程、體貌特征,這位母親可以十分流暢地面對鏡頭述說。與其他尋親家庭不同,這位母親在面對鏡頭時,已經習慣于緊盯着直播鏡頭。王妹芝急切地想通過自己的眼神,告訴網友自己想要找到兩個孩子的迫切。

與曾根蘭、王妹芝相同的尋親家庭數不勝數。據極目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抵達鄄城現場的尋親家庭便有近50家。他們來自全國各地,身着一樣的白色尋親T恤,手持着尋親牌。

面對鏡頭,他們都有序地排隊。在他人叙說時,他們便會努力地踮起腳尖,盡力舉高手中的尋親牌。

從尋親者轉變為志願者

在認親現場,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身影。他們已經褪去了白色尋親T恤,不再手持尋親牌,但他們開始了新的身份——志願者。

1月23日,河南漯河母親李芳終于與被拐24年的兒子張洋洋在武漢相認。自此,李芳結束了自己的尋親之路。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張洋洋與母親接受采訪

在認親結束後,李芳帶着張洋洋傳回了河南漯河老家。24年來,母子二人終于可以第一次度過一個團圓的春節。

對于李芳來說,怎麼尋親、尋親難在哪早已耳熟能詳。與張洋洋商議一番之後,李芳決定讓兒子也加入尋親大家庭,成為一名志願者。

2月9日晚11時許,李芳和張洋洋便從漯河來到了曹縣,希望為第二天的認親提供幫助。對于張洋洋來說,親身參與的第一次認親足以讓他認知到過去24年母親是如何度過的。

“十分震撼,也十分心疼,也無法用言語形容。”張洋洋告訴記者,見現場的尋親家庭為了找尋孩子作出的努力,自己覺得他們十分偉大。“也希望用我自己作為一個例子,去打消更多還沒回家的孩子的顧慮。”張洋洋說。

同樣這樣想的,還有憑記憶手繪家鄉地圖尋親成功的37歲河南男子李景偉。2月10日,李景偉帶着自己的妹妹和正在就讀高中的女兒來到了尋親現場。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尋親家庭在現場

李景偉告訴記者,自己在尋親成功後,希望可以用自己作為執行個體,去呼籲更多的已知自己是被拐兒童,但還沒開始尋親的孩子邁出那一步。

“雙向的奔赴和父母獨自一方的尋找是完全不同的。”李景偉說,目前已經有太多自發尋親成功的案例,如果被拐兒童自發地走出尋親的那一步,将會更快與家人團圓。

看到一直忙碌的張洋洋有點累,李芳關切地問了下兒子要不要休息一會兒。随後,李芳自言自語道:“這些年,大家真的很不容易,吃了很多的苦。”

杜小華腰間的傷疤、孫海洋為尋子四處碰壁、尋親家長們跪在大街上祈求路人幫助……李芳看着遠方說了很多,而張洋洋也十分認真地聽完了。

而在李景偉幫助尋親家庭口播時,女兒則會幫助爸爸手持直播裝置。不時,她還會幫尋親家庭拍攝一些短視訊,以便李景偉釋出在社交平台。

對于他們來說,團圓之後,新的開始已然開始。杜小華說,他覺得以後将會有更多完成尋親的家庭加入李芳、張洋洋母子和李景偉父母的行列。

記者手記:

那些熱衷于蹭流量的“舉牌人”

自見證孫海洋一家與孫卓團聚後以來,我奔走于多個尋親現場,見證了多個家庭的團圓。但同時,我也看到還有許多的尋親家庭仍在四處奔波忙碌。

我告訴李芳,有網友給尋親家庭取了個綽号,叫“舉牌人”。李芳委婉一笑,說十分貼切。

這些尋親家庭,很多都是不遠萬裡趕來認親現場。杜小華說,有一個尋親家庭為了能來到這次認親,從3000公裡外趕來。而對于這樣的奔波,他們早已習以為常。

兩個家庭在山東菏澤分獲團圓:寫了14年尋子日志的母親封筆,被拐30餘載的兒子尋親圓夢

返程途中,李芳開啟直播,曾根蘭在一旁認真學習着

“流量”“曝光”已經成了尋親家庭們的口頭禅。對于蹭流量,他們并不覺得丢人。“為了流量,為了曝光。”,杜小華說,哪怕隻有一丁點的觀衆,這些尋親家庭都會不遠萬裡趕來。

在休息時,杜小華會教剛起步的曾根蘭如何拍攝短視訊、如何直播,也會一步步地教曾根蘭如何在手機上購買機票。而曾根蘭也十分認真地學習着。

在教完曾根蘭後,杜小華又馬上回到了尋親家庭身邊,帶着他們一起口播尋人啟事。

事實上,杜小華現在已經慢慢地變成了尋親家庭心中的主心骨。杜小華也一邊找尋着兒子杜後琪,一邊帶着新加入的尋親家庭四處尋親。

我注意到,尋親家庭之間互相稱呼,大多是“米奇爸爸”“洋洋媽媽”“元元媽媽”,網友也大多這樣稱呼他們。在他們的社交賬号中,也極難找到自己的本名。

其實,他們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杜小華、李芳、楊豔霞、曾根蘭、王妹芝……在孩子丢失之後,他們似乎已經遺忘了自己的名字。

希望每一個“舉牌人”都能抵達尋親成功的彼岸。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