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重陽抗金?是金庸錯了!金太祖陵出土一文物,力證金代佛道并崇其它出土文物銀鎏金面具鐵制農具銅簋

作者:王德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其它出土文物</h1>

根據發掘報告,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睿陵地宮的同時,對暴露明顯的其他墓葬也進行了清理。一共5座,位于神道西側,睿陵西南的第4級台地上。形制相同,埋葬形式不同。此地在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收回1件"蕭何月下追韓信"三彩瓷枕。在5座墓葬中有兩座儲存較好,編号為M4、M5。此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出土過文物,有農具,三彩枕,镏金面具,另有玉石榴等流落遺失。

王重陽抗金?是金庸錯了!金太祖陵出土一文物,力證金代佛道并崇其它出土文物銀鎏金面具鐵制農具銅簋

本次清理的M4墓四壁用花崗岩平鋪錯縫壘砌,墓壁抹白灰,長2.95米,寬1.35米,深1.15米。墓底南北兩端放凹形石作棺台,北側長0.79,寬0.41,高0.36,南側長0.78,寬0.41,高0.38.在凹形石槽填小薄磚,石台外亦抹白灰。

墓室内棺木已朽。骨架散亂,上肢骨及骨盆在東側,頭骨在兩台之間,墓内出土鐵劍和石枕。從其位置來看,應是為陪葬金太祖的大臣們的遺留。

M5與其西側的M4并列,兩墓相距2.1米.方向355度.四壁用花崗岩平鋪錯縫壘砌,墓壁抹白灰,長2.65米,寬1.2米,深0.76米.墓室南北兩端亦放置凹形石作棺台。墓室内木棺已朽,肢骨散亂。北端棺床下發現圓形小腰坑,直徑0.3米.墓内出土罐和碗。

出土的銅首鐵劍為銅質把手,木柄,劍身為鐵刃,經X測試,劍脊飾銀線,前端鑲嵌北鬥七星。長1.25米。

石枕是青石雕鑿而成。長21厘米、高10厘米。這和1986年出土的石枕是一樣的。

磁州窯龍鳳罐灰白胎,胎質堅硬。直口,短徑,圓肩,收腹,卧足。白鈾黑花,肩部繪纏枝菊瓣紋,腹部繪龍鳳紋。口徑18、底徑13、高29厘米。罐内出土了39枚"泰和重寶"錢。磁州窯瓷碗在出土的時侯扣于龍鳳罐上。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外撇。口徑18.3、底徑7.1、高8.5厘米。這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銅首七星鐵劍,是傳統鐵劍的樣式,但是,劍首有七星,應該是道士的用具。根據史料記載,金太宗還是谙版博極烈的時候,就有一個道士送他一柄七星寶劍護身,而且,金朝是佛道并舉的。

1981年在太祖陵前面,當地農民将剛出土的瑞雲宮的宮碑向西搬遷,按《房山縣志》(乾隆十七年)記載“瑞雲宮在太祖陵側,遺址僅存”。《日下舊聞考》也引用了這條記載。瑞雲宮宮碑所在地便是瑞雲宮所在地,臨近太祖陵。1983年,在文物普查中房山文物管理所将此碑搬回了文官所儲存。宮碑現還完整,碑文如下:

欽授瑞雲宮

祖師靈陽真人門下宗京,

都提點受洞徽,崇真禮錄(?)

大師王道通仙茔。

以前人們往往以為瑞雲宮是一與太祖陵有關的享殿一類的建築,其實不然,而是陪葬道士的墳墓。

金代佛道并崇,在丹鼎、符篆兩派之外,又新創全真教。全真教的創始人王喆(字重陽),曾考中金朝的甲科武舉,後在終南山棄家立教,号重陽子。他收馬钰(号丹陽子)、潭處端(号長真子)、劉處玄(号長生子)、邱處機(号長春子)、王處一(号玉陽子)、郝大通(号廣甯太古真人)、孫不二(号清淨散人)七人為弟子,創立了全真教,後世稱七弟子為道教七真人。“靈陽真人”當是七真人同時代同輩份人,王道通應是晚一輩的道士。金世宗時期在京城多設道教宮觀,召道士講法傳教,邱處機、王處一、劉德仁都曾應召的道士,傳教得法,死後才能在太祖陵側擇地立墓,并被“欽授瑞雲宮”。這次出土的七星寶劍,就是道士的驅邪避災的用具,而不是在戰場上拼殺的武器,他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金朝寵道的曆史事實。全真教、天一教、大道教都是受金朝保護的宗教。小說中寫什麼王重陽抗金,純粹的胡說八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銀鎏金面具</h1>

出土于1971年,當時曾出土6具石棺,除了這件鎏金面具以外,還有其它瓷器等文物,均被砸毀。

這件鎏金面具,銀質鎏金,銀胎厚1.5毫米,通長31厘米(面部25厘米,頸長6厘米)最寬處約22.2厘米。面頰豐滿,眉骨粗壯,雙眼微閉,鼻梁瘦高,兩耳肥大(長9.3厘米、寬2.5厘米),下巴圓厚,唇微閉留有口縫,細密的發紋清晰可見。耳垂部和耳上部各有一個小孔,為系帶之用。面具形象健壯,具有明顯的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特征。

這件文物應該是契丹的遺物。

1994年遼甯省淩源市小喇嘛溝遼墓也出土了一件,長21.5寬15.1厘米。銀質鎏金,長圓臉,濃眉細目,眼角上挑,直鼻,高顴骨面頰豐滿,雙唇抿合,留有口縫,大下鹗。為一成年女性形象,粗犷的面型顯露着北方草原民族的風貌。

契丹貴族死後,部分人臉部覆有金屬制成的面具。質地有金、銀、銅和鎏金銀、銅五種,不同質地的面具應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級的反映。面具均按死者面型仿制。制作程式是,首先要按照戴面具者的臉型特征,用木頭雕刻一個面具模型,然後把金屬薄片置于面具模型上,用槌在模型上慢慢打制,使其成型。

這種金屬面具不僅是遼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遼陳國公主和其夫婿都是戴着純金面具的,而耶律羽之的面具也是純金的。看來,這六具出土在墳山的石棺并不是金太宗的墓葬,因為金太宗是不會戴銀镏金面具的。但是,金朝是可以契丹族女子為妃嫔的,不排除是陪葬人戴的可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鐵制農具</h1>

其中有鎬、鋤、鍁、斧、剁斧、錘、鑿、叉、鍊9種。這些農具雖然已經有些鏽蝕,但是,其珍貴的價值不可忽視。1115年在大臣楊樸等人的勸說下,阿骨打稱帝,在隆重的儀式上,撒改、宗翰等人向阿骨打敬獻了禮物,就是9件農具,有人說這種敬獻是希望太祖不忘稼樯之苦,有的認為是要太祖注重農業。不論是什麼說法,在衆多敬獻的禮物中,太祖最注重的就是這9(樣)件農具。金朝建國之後,也确實走了以發展農業為主的道路,正是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才使金國越來越強大。這些鐵制農具因為有了這個背景而顯得珍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銅簋</h1>

十分精緻,是宋朝宣和年間仿制的西周。這件文物的出現,使我們不但多了一件值得鑒賞的仿古文物,同時也了解了宋朝的仿古藝術和手法。也證明了了,在1127年,金軍進入汴梁北宋皇宮後,确實搶奪了一些珍貴的文物。

還有三彩枕、瓷器、銅坐龍等文物也十分的珍貴而有價值,比如說黑龍江阿城曾經出土了一件銅坐龍,便成為阿城市的标志,放大仿制坐在市中心的位置上。而在2001年,金陵一次就出土了兩件銅坐龍。關于金陵出土文物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的發掘報告發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