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徽因,徐志摩和大文學家泰戈爾
<h1 class="pgc-h-arrow-right">情緣,一場風花雪月</h1>
豆蔻年華的林徽因不遠萬裡告别皇城的青磚綠瓦,随父親來到這座尖塔和高樓林立的霧都,逃脫不掉“宿命”二字。
在英語老師菲利普的幫助下,林徽因的英文進步得很快,出口成章已然不在話下。那隽美的筆體和動聽的發音,讓林徽因在倫敦小有名氣,也結識了不少倫敦作家名流,以及當時旅英中國學者張奚若、陳西滢、金嶽霖等,這讓林徽因有着非同一般女子可企及的優雅和氣度。
倫敦的房屋,沿襲着古希臘的和諧、完美與崇高,有的是曆史的厚重感,一座挨着一 座,有那麼多生動華麗的精髓。林徽對這一橋、一塔、一樓、一殿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讓她對建築學滋生出了莫名的情愫。
一日,林長民在自己的寓所裡招待一 位忘年交。九月的倫敦,午後陽光帶着慵懶的濕氣,沖破烏雲照射進斑駁的木窗。林徽因正徜徉在書海裡,被“當當當” 幾聲清脆而有力的敲門聲打斷了。她匆匆整理妝容,換了一身便服,拾起一條綠底金色繡花絨絲巾系在脖子上。隐隐聽到樓下廳堂内傳來朗朗交談聲,林徽因緩緩走下樓來。
在門廳的盡頭,一個中等個頭的男子 ,穿着時下幹練講究的西裝,戴着金絲眼鏡,低着頭謙遜地和父親說着什麼。林徽因輕步來到了父親的身邊,林父便對女兒介紹說,這便是日前提過的徐志摩。徐志摩那時二十三歲,英俊潇灑、放浪不羁,但卻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看着年長幾歲的徐志摩,林徽因脫口喊出“叔叔”兩字。徐志摩側過頭,打量了一下這個女孩子,穿着件素黃色的褶裙 ,零星用桃紅色的絲線繡着幾朵含苞的梅花,金色的絲巾和裙子遙遙相應,正凸顯了她嬌嫩的年華。四肢纖細且婀娜 ,煞是美妙。那麼一瞬間,徐志摩的心底微微蕩起了漣漪,一朵芬芳的蓮花盛開其中,香氣四溢,令他渾然忘我,迷失了心魂 從此給自己戴上了一副名為“愛情”的枷鎖。愛情,就是這樣的不經意來了。
徐志摩來倫敦已經有些年頭了,在遇見林微因之前,在他二十四歲以前,也就是1921年之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幹”。但突然,由于内心“吹着一陣奇異的風”,照亮了“奇異的月色",這才敲開了詩歌的靈魂,頓悟了詩歌的内涵,激發了内心的澎湃,最終成就了一代偉大的浪漫抒情詩人。
徐志摩家境股實。他是北京大學的高才生,是國學大師梁啟超門下的一名弟子。出國留洋後,他奉父命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然而,不久後,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渾然不在這上邊,反倒是詩歌、藝術、哲學,更能激起他心中的情感。
緣分伊始,命運的車輪悄悄轉動。對于林徽因來說,這個錯叫成“叔叔”的年輕人,一開始隻是父親的忘年之交 ,但對她卻有種認識很久的相熟感。他也不無驚奇地發覺,這個漂亮的小姑娘,竟然可以聽懂他所有的話,更像是他的舊友,熟悉他靈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思維。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來形容林微因如量身打造。大量的閱讀和豐富的見識,令這個不過二八年華的女孩兒,有着不尋常的靈魂。她的容貌,她的笑靥,她的談吐,她中文裡那帶一點兒福州口音的京話,時而又用口純正的牛津英語同他對話, 這樣純淨柔美的女孩子,放眼整個中國,大約也再找不出第二個來吧?
“我這一輩子就隻有那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隻那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說也奇怪,競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股勤....”這是徐志摩多年後,提筆回憶他與林微因的當年,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裡寫下的一段文字。無愧為大詩人,描摹起那場愛戀,如此清奇。
對于闖入她生活的不速之客,林微因并沒有抗拒他。 每次他來訪時,她瞬間明亮了雙眸。徐志摩坐在爐火旁高談閱論、朗朗道來 ,他們談起倫敦的雨,談起英國的詩人。他講得是那樣有趣又生動,眼睛裡煥發出一種奇異的神采 ,有點兒孩子氣的純真和熾熱。林徽因聽得那樣專注,哪怕他們此刻的話題并非是她所感興趣的藝術,也被他那種真誠的、熱情的語言,深深地吸引。
這個已名滿天下的詩人,坐在林微因的面前,神情天真又熱忱。她心裡交織着一種莫名的情意一長久以來,徐志摩這個名字,對于她而言,是同那些著名的詩人和藝術家緊密纏繞的,他像是老師和引路者,在她前行的路上溫馨地為她指路照明。面對徐志摩熾熱的追求,林微因有幾分不知所措、幾分驚疑、幾分歡喜。她聽得無比專注,她笑起來,眼睛彎成了兩枚閃閃的月牙兒。她的聲音清脆甜美 ,在徐志摩眼中,這情景亦是如詩如畫。
心有靈犀一點通,他的聲音低醇如酒,溫柔地将她包圍,每次眼神交叉的片刻,少女的心裡“咔嚓”一聲,如有什麼陷落。這樣的男人,舉手投足皆是詩意,情窦初開時的林徽因,如何能夠抵擋?
他們相愛了,愛在朦朦胧胧的倫敦雨裡,愛在一次次相談甚歡裡。 道德,責任....這一切,在愛情面前如同雲煙,徐志摩眼前,隻剩下一雙清澈如水的明眸,隻剩下一張如蓮花般純淨内笑靥。他近乎孩子氣,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如同初嘗情愛滋味。她每每讀到美的詩句,便生出些心意和愛戀,幸好徐志摩來都懂。這樣的美妙共鳴和感覺,更讓她淪陷。
很多人都會問,林徽因有沒有愛過徐志摩,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如同兩隻注定要相遇、相逢,相愛的蝴續,在擦肩而過的那瞬間,便牢記了一生。他們度過了一段極美好的歲月。攜手的瞬息,他們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那裡,豁然有洞天。
<h1 class="pgc-h-arrow-right">愛恨不知所終,一笑而冺</h1>
人世間有兩難:愛不得,求不得。于徐志摩,林徽因是求而不得。于林微因,那位卻愛不得。
慢慢地,沉溺在初戀帶來的歡愉中的林徽因,撩開眼前迷霧,深漸開始清醒。她幡然記起徐志摩原來是别人的丈夫,也想起了自己那個如殘花凋零,不受人尊敬的當小妾的母親。前方茫茫,面對流言蜚語,林徽因陷人了一場萬分愁苦的深思中。
徐志摩的父母聽聞兒子的風流韻事後,安排他妻子張幼儀來到英國陪伴丈夫。張幼儀是位賢良淑德的大家閨秀,十六歲嫁給了徐志摩,為人處世樣樣優秀,深得徐志摩父母喜歡。在張幼儀來到英國不久後,徐志摩便對懷孕的她提出了離婚的要求,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在很多人看來,這位品德優秀的女子之是以不幸被遺棄,大家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林徽因。
林微因是在舊式大家族中成長起來的女子。盡管她接受了新教育,但幼時因是小妾生下的,曾被家人冷淡。童年的陰影對于她而言是孤獨沒安全感的。和徐志摩的愛情糾紛,同樣帶給她不安的感覺。她不敢放棄擁有一切,随他去冒險;不敢違背道德底線,被世人唾棄;也不敢将自己完全傳遞到 一場未知的命運中。理智在聲聲切切地催她放手,但心裡的痛也讓她流淚到天明。
1921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任期結束。她随父親回到了分别多時的故國。離開這片土地時,她還是個少女,此時站在船頭迎風眺望,她宛如一幅典雅的油畫。但回國之時她并沒有告訴徐志摩。
一年後, 在金嶽霖和吳經熊的見證下,生下小兒子的張幼儀終于不堪催逼,在柏林與徐志摩正式離婚。在徐志摩眼中, 從離婚這一刻開始,他就可以大膽公開的追求自己所愛的女子。但是世事永不如人所願。
同年,徐志摩也回到了中國。回國之後,林徽因繼續在培學女中念書。但突然之間,兩個人陌生了起來,像是從未有過交集,美好的感情仿佛隻存在異國他鄉。如同一朵盛開的花朵,轉眼即敗,短暫卻深刻得令人不敢忘卻。愛與痛澆築的回憶,注定是一場鳳凰浴火,涅粲重生。
為了她,他抛棄了丈夫和父親的身份。在他以為自己能光明正大走到她身邊的時候,她已經關上了她的心門,她再也沒有給他機會靠近過她。林徽因這時身邊出現了她生命中真正的那個情緣——梁思成。他們在家長的撮合下,很快進入了熱戀。
情到深處不由人,徐志摩終究未能抵擋住内心的渴盼,繼續對林徽因展開了激烈的追求。那苦痛糾纏的一年多時光裡,他抓住一切機會,拿出最大的勇氣 ,希望能夠挽回林徽因的心。林徽因說不感動也是假的 ,可她從小就受到磨練,看似柔弱卻意志堅定。在徐志摩看來,她是柔弱的,她是需要依賴崇拜他的,但林徽因清醒的說,他認識的林徽因,不是真正的我。
1924年4月,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來中國通路。當時,負責接待泰戈爾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實際上梁思成也在接待人員中。林徽因是以事對徐志摩恢複了友誼。這讓徐志摩欣喜若狂,以為林徽因回心轉意。然而,他的希望在泰文爾離去之後盡數落空。此時,她已經将他當作一位故友、一位老師,甚至是兄長,但這些感情裡,無關情與愛。
林徽因是聰明睿智的女子,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任誰都看得出,徐志摩已徹底從她生命中淡出。愛或不愛,有時真是界限分明。
情感細膩的徐志摩,心底早已知曉一切,他隻是難以放下,依舊不願接受現實。于是徒勞地,繼續糾纏追求着林徽因,做一些毫無意義的困獸之鬥。這樣優傷,這樣潦倒,還不如潇灑轉身,留一個月明風輕的背影,還能成全一個大度的美名。隻是,這太難做到了。
這份傷感,一直纏繞在徐志摩的心頭。直至次年,他遇上了陸小曼,再度引燃了愛情,如癡如醉地愛上那位嬌娆的交際花時,林徽因的身影還是不時會出現在他的心頭。
失戀和戀愛,都令詩人心中澎湃,給了他很多創作靈感。多年後,當林徽因和梁思成從美國留學歸來,他身側也有了陸小曼。時光将他們淬煉成了更好的人,他們才有資格去毫無芥蒂地擁抱彼此,将對方當作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事實上,他們誠然也這樣做了。 林徽因非常願意重新展開他們的友誼,對于徐志摩亦是如此 一笑冺恩仇。放下了無數塵埃往事,他們才真正成了至交。
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 ,從此以後,他們是能夠成為一生的好友,看着時光漸漸在彼此身上留下深刻痕迹,看着彼此從事着自己喜愛的事業,看着彼此的兒女漸漸長大成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h1>
1931年晚,徐志摩所乘坐的飛機失事。那日,他正要去參加林徽因為外國駐華使節作的中國建築藝術講座。他不過35歲,風華正茂的年紀,生命卻永遠畫上了休止符。
正如當年徐志摩離婚一樣,此時許多人苛責林微因,認為徐志摩是為了她而死。殊不知,林徽因心中亦是悲痛難忍。除了她自己,沒人知道她永遠失去了什麼。也許她失去了一位很好很好的朋友,失去了一位可以像兄長一樣親切敦厚的人,她失去了那段回憶的男主人公,從此以後,她的回憶殘缺不全。憶起那康橋的月色和星光,爐火旁的濕漉和溫暖,就是心裡永遠的痛。
隻是幸好,她的身邊還有一位明朗如風的男子。她的丈夫梁思成,在她最悲傷最痛苦的時候, 始終相依相伴,不離不棄。他是了解她的,深悉她靈魂的每個角落,對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糾葛,他也表現出了最大的寬容和了解。在徐志摩飛機失事後,梁思成帶去了林徽因親手制作的花圈,并帶回了一塊失事飛機殘骸。這樣的陪伴,也算是另一種永遠嗎?徐志摩用生命的将自己變成了林徽因回憶中的永恒。
林徽因和梁思成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