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徽因,徐志摩和大文学家泰戈尔
<h1 class="pgc-h-arrow-right">情缘,一场风花雪月</h1>
豆蔻年华的林徽因不远万里告别皇城的青砖绿瓦,随父亲来到这座尖塔和高楼林立的雾都,逃脱不掉“宿命”二字。
在英语老师菲利普的帮助下,林徽因的英文进步得很快,出口成章已然不在话下。那隽美的笔体和动听的发音,让林徽因在伦敦小有名气,也结识了不少伦敦作家名流,以及当时旅英中国学者张奚若、陈西滢、金岳霖等,这让林徽因有着非同一般般女子可企及的优雅和气度。
伦敦的房屋,沿袭着古希腊的和谐、完美与崇高,有的是历史的厚重感,一座挨着一 座,有那么多生动华丽的精髓。林徽对这一桥、一塔、一楼、一殿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让她对建筑学滋生出了莫名的情愫。
一日,林长民在自己的寓所里招待一 位忘年交。九月的伦敦,午后阳光带着慵懒的湿气,冲破乌云照射进斑驳的木窗。林徽因正徜徉在书海里,被“当当当” 几声清脆而有力的敲门声打断了。她匆匆整理妆容,换了一身便服,拾起一条绿底金色绣花绒丝巾系在脖子上。隐隐听到楼下厅堂内传来朗朗交谈声,林徽因缓缓走下楼来。
在门厅的尽头,一个中等个头的男子 ,穿着时下干练讲究的西裝,戴着金丝眼镜,低着头谦逊地和父亲说着什么。林徽因轻步来到了父亲的身边,林父便对女儿介绍说,这便是日前提过的徐志摩。徐志摩那时二十三岁,英俊潇洒、放浪不羁,但却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看着年长几岁的徐志摩,林徽因脱口喊出“叔叔”两字。徐志摩侧过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女孩子,穿着件素黄色的褶裙 ,零星用桃红色的丝线绣着几朵含苞的梅花,金色的丝巾和裙子遥遥相应,正凸显了她娇嫩的年华。四肢纤细且婀娜 ,煞是美妙。那么一瞬间,徐志摩的心底微微荡起了涟漪,一朵芬芳的莲花盛开其中,香气四溢,令他浑然忘我,迷失了心魂 从此给自己戴上了一副名为“爱情”的枷锁。爱情,就是这样的不经意来了。
徐志摩来伦敦已经有些年头了,在遇见林微因之前,在他二十四岁以前,也就是1921年之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但突然,由于内心“吹着一阵奇异的风”,照亮了“奇异的月色",这才敲开了诗歌的灵魂,顿悟了诗歌的内涵,激发了内心的澎湃,最终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浪漫抒情诗人。
徐志摩家境股实。他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国学大师梁启超门下的一名弟子。出国留洋后,他奉父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然而,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浑然不在这上边,反倒是诗歌、艺术、哲学,更能激起他心中的情感。
缘分伊始,命运的车轮悄悄转动。对于林徽因来说,这个错叫成“叔叔”的年轻人,一开始只是父亲的忘年之交 ,但对她却有种认识很久的相熟感。他也不无惊奇地发觉,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竟然可以听懂他所有的话,更像是他的旧友,熟悉他灵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来形容林微因如量身打造。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见识,令这个不过二八年华的女孩儿,有着不寻常的灵魂。她的容貌,她的笑靥,她的谈吐,她中文里那带一点儿福州口音的京话,时而又用口纯正的牛津英语同他对话, 这样纯净柔美的女孩子,放眼整个中国,大约也再找不出第二个来吧?
“我这一辈子就只有那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说也奇怪,竞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股勤....”这是徐志摩多年后,提笔回忆他与林微因的当年,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写下的一段文字。无愧为大诗人,描摹起那场爱恋,如此清奇。
对于闯入她生活的不速之客,林微因并没有抗拒他。 每次他来访时,她瞬间明亮了双眸。徐志摩坐在炉火旁高谈阅论、朗朗道来 ,他们谈起伦敦的雨,谈起英国的诗人。他讲得是那样有趣又生动,眼睛里焕发出一种奇异的神采 ,有点儿孩子气的纯真和炽热。林徽因听得那样专注,哪怕他们此刻的话题并非是她所感兴趣的艺术,也被他那种真诚的、热情的语言,深深地吸引。
这个已名满天下的诗人,坐在林微因的面前,神情天真又热忱。她心里交织着一种莫名的情意一长久以来,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她而言,是同那些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紧密缠绕的,他像是老师和引路者,在她前行的路上温馨地为她指路照明。面对徐志摩炽热的追求,林微因有几分不知所措、几分惊疑、几分欢喜。她听得无比专注,她笑起来,眼睛弯成了两枚闪闪的月牙儿。她的声音清脆甜美 ,在徐志摩眼中,这情景亦是如诗如画。
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声音低醇如酒,温柔地将她包围,每次眼神交叉的片刻,少女的心里“咔嚓”一声,如有什么陷落。这样的男人,举手投足皆是诗意,情窦初开时的林徽因,如何能够抵挡?
他们相爱了,爱在朦朦胧胧的伦敦雨里,爱在一次次相谈甚欢里。 道德,责任....这一切,在爱情面前如同云烟,徐志摩眼前,只剩下一双清澈如水的明眸,只剩下一张如莲花般纯净内笑靥。他近乎孩子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同初尝情爱滋味。她每每读到美的诗句,便生出些心意和爱恋,幸好徐志摩来都懂。这样的美妙共鸣和感觉,更让她沦陷。
很多人都会问,林徽因有没有爱过徐志摩,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同两只注定要相遇、相逢,相爱的蝴续,在擦肩而过的那瞬间,便牢记了一生。他们度过了一段极美好的岁月。携手的瞬息,他们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那里,豁然有洞天。
<h1 class="pgc-h-arrow-right">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冺</h1>
人世间有两难:爱不得,求不得。于徐志摩,林徽因是求而不得。于林微因,那位却爱不得。
慢慢地,沉溺在初恋带来的欢愉中的林徽因,撩开眼前迷雾,深渐开始清醒。她幡然记起徐志摩原来是别人的丈夫,也想起了自己那个如残花凋零,不受人尊敬的当小妾的母亲。前方茫茫,面对流言蜚语,林徽因陷人了一场万分愁苦的深思中。
徐志摩的父母听闻儿子的风流韵事后,安排他妻子张幼仪来到英国陪伴丈夫。张幼仪是位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十六岁嫁给了徐志摩,为人处世样样优秀,深得徐志摩父母喜欢。在张幼仪来到英国不久后,徐志摩便对怀孕的她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品德优秀的女子之所以不幸被遗弃,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林徽因。
林微因是在旧式大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女子。尽管她接受了新教育,但幼时因是小妾生下的,曾被家人冷淡。童年的阴影对于她而言是孤独没安全感的。和徐志摩的爱情纠纷,同样带给她不安的感觉。她不敢放弃拥有一切,随他去冒险;不敢违背道德底线,被世人唾弃;也不敢将自己完全交付到 一场未知的命运中。理智在声声切切地催她放手,但心里的痛也让她流泪到天明。
1921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任期结束。她随父亲回到了分别多时的故国。离开这片土地时,她还是个少女,此时站在船头迎风眺望,她宛如一幅典雅的油画。但回国之时她并没有告诉徐志摩。
一年后, 在金岳霖和吴经熊的见证下,生下小儿子的张幼仪终于不堪催逼,在柏林与徐志摩正式离婚。在徐志摩眼中, 从离婚这一刻开始,他就可以大胆公开的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但是世事永不如人所愿。
同年,徐志摩也回到了中国。回国之后,林徽因继续在培学女中念书。但突然之间,两个人陌生了起来,像是从未有过交集,美好的感情仿佛只存在异国他乡。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转眼即败,短暂却深刻得令人不敢忘却。爱与痛浇筑的回忆,注定是一场凤凰浴火,涅粲重生。
为了她,他抛弃了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在他以为自己能光明正大走到她身边的时候,她已经关上了她的心门,她再也没有给他机会靠近过她。林徽因这时身边出现了她生命中真正的那个情缘——梁思成。他们在家长的撮合下,很快进入了热恋。
情到深处不由人,徐志摩终究未能抵挡住内心的渴盼,继续对林徽因展开了激烈的追求。那苦痛纠缠的一年多时光里,他抓住一切机会,拿出最大的勇气 ,希望能够挽回林徽因的心。林徽因说不感动也是假的 ,可她从小就受到磨练,看似柔弱却意志坚定。在徐志摩看来,她是柔弱的,她是需要依赖崇拜他的,但林徽因清醒的说,他认识的林徽因,不是真正的我。
1924年4月,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中国访问。当时,负责接待泰戈尔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实际上梁思成也在接待人员中。林徽因因此事对徐志摩恢复了友谊。这让徐志摩欣喜若狂,以为林徽因回心转意。然而,他的希望在泰文尔离去之后尽数落空。此时,她已经将他当作一位故友、一位老师,甚至是兄长,但这些感情里,无关情与爱。
林徽因是聪明睿智的女子,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任谁都看得出,徐志摩已彻底从她生命中淡出。爱或不爱,有时真是界限分明。
情感细腻的徐志摩,心底早已知晓一切,他只是难以放下,依旧不愿接受现实。于是徒劳地,继续纠缠追求着林徽因,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困兽之斗。这样优伤,这样潦倒,还不如潇洒转身,留一个月明风轻的背影,还能成全一个大度的美名。只是,这太难做到了。
这份伤感,一直缠绕在徐志摩的心头。直至次年,他遇上了陆小曼,再度引燃了爱情,如痴如醉地爱上那位娇娆的交际花时,林徽因的身影还是不时会出现在他的心头。
失恋和恋爱,都令诗人心中澎湃,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多年后,当林徽因和梁思成从美国留学归来,他身侧也有了陆小曼。时光将他们淬炼成了更好的人,他们才有资格去毫无芥蒂地拥抱彼此,将对方当作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事实上,他们诚然也这样做了。 林徽因非常愿意重新展开他们的友谊,对于徐志摩亦是如此 一笑冺恩仇。放下了无数尘埃往事,他们才真正成了至交。
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从此以后,他们是能够成为一生的好友,看着时光渐渐在彼此身上留下深刻痕迹,看着彼此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看着彼此的儿女渐渐长大成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h1>
1931年晚,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失事。那日,他正要去参加林徽因为外国驻华使节作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他不过35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生命却永远画上了休止符。
正如当年徐志摩离婚一样,此时许多人苛责林微因,认为徐志摩是为了她而死。殊不知,林徽因心中亦是悲痛难忍。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她永远失去了什么。也许她失去了一位很好很好的朋友,失去了一位可以像兄长一样亲切敦厚的人,她失去了那段回忆的男主人公,从此以后,她的回忆残缺不全。忆起那康桥的月色和星光,炉火旁的湿漉和温暖,就是心里永远的痛。
只是幸好,她的身边还有一位明朗如风的男子。她的丈夫梁思成,在她最悲伤最痛苦的时候, 始终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他是了解她的,深悉她灵魂的每个角落,对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纠葛,他也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思成带去了林徽因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带回了一块失事飞机残骸。这样的陪伴,也算是另一种永远吗?徐志摩用生命的将自己变成了林徽因回忆中的永恒。
林徽因和梁思成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