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政、陳元光墓:兩岸共仰的漳台聖宗

作者:東南網

【世界遺産·文化】

福建日報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辦

2020年第17期

陳政、陳元光墓:兩岸共仰的漳台聖宗

将軍山公園裡的陳政、陳元光雕像

文物名片

陳政、陳元光墓

陳政墓位于雲霄縣城西3公裡處的将軍山東麓,是唐代開漳歸德将軍陳政及夫人司空氏合葬墓。将軍山原名雲霄山,因歸德将軍陳政葬于此而易名。陳政墓規制恢宏,墓前依次排列翁仲、馬、獅、羊、望柱等石雕,其雕刻古拙渾樸。墓前有享堂,墓地前繞渠水,背環林木。每逢月夜,于城中高處遠眺将軍山,月挂于山巅,人稱“将軍挂月”,為雲霄八景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陳元光墓位于芗城區浦南鎮石鼓山上。陳元光殉難于征戰中,就地安葬在大峙原。唐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龍溪,奉敕移葬于龍溪石鼓山,墓碑書刻“唐開漳陳将軍墓”。墓前有石馬、石虎、石羊、望柱各一對。前面公路旁“五疊石”上,有镌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侍郎蔡世遠撰寫的“修墓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明清兩代,開漳将士後裔追随着大規模開發台灣、南洋的腳步渡海創業,随身攜帶家鄉的神祇落地生根,成為他們開拓史上團結奮鬥的精神寄托、安邦護土的庇護神靈和地緣關系的組織力量,在閩南文化圈和唐山民俗鍊中架起了華夏民俗親緣紐帶與文化橋梁,成了漳籍後裔愛國報本的原動力。

前世傳奇

他們從中原走來

講述人 湯毓賢(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員)

陳政和陳元光墓都是十分重要的開漳史迹,與許天正、李伯瑤、林孔著等開漳将領墓葬一道,構成享譽閩台的開漳文化生态墓群。這些承載着開漳先賢精神的珍貴遺迹,不僅能讓海内外漳籍同胞緬懷陳政、陳元光的豐功偉績,進而了解漳州的曆史文化,而且作為漳台人民聯親結誼的文化聖地,吸引了與日俱增的尋根者紛至沓來,瞻仰膜拜。

唐高宗總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河南光州陳府的演兵場上,正在舉行一場誓師大會,時年53歲的陳政奉诏向其部将及府兵解釋并動員此次前往南方泉潮平定“蠻獠之亂”的重大使命。

陳政,字一民,号素軒,河南光州人,生于隋大業十二年,即公元616年,父克耕,字犢,曾跟随唐太宗攻克臨汾等郡。陳政以名門良家子從征,功拜玉钤衛翊府左郎将、歸德将軍。時年南方泉潮間“蠻獠”聚衆嘯亂,居民苦之,唐高宗以“佥乞鎮帥有威望者以靖邊方”,然而東北及西北均為戰事吃緊,朝中一時選派不出大将,因而想到陳政。诏令陳政“莫辭病,病則朕醫;莫辭死,死則朕埋”,以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攜子陳元光率123名将佐、3600名府兵入閩,這些将佐、府兵及家眷共有87個姓氏。

陳政大軍南征入閩後,平定蠻獠嘯亂,屯墾于雲霄,興修水利,發展生産,為漳州建置打下基礎。儀鳳二年,即公元677年四月,陳政積勞成疾,病逝于雲霄,葬于縣城西郊将軍山東麓。

陳政墓于南宋重修,曆元末、清初兩次毀墓,1987年按宋制修複。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由花紋磚環砌成墳堆,墓丘呈龜背狀,後築擋土牆圍護,墓前立石翁仲、享堂、石馬、石獅、石羊、望柱和神道碑。1999年,雲霄縣政府整治拓展陵園,建成将軍碑林、禦碑亭等,并依此為核心建設将軍山公園。1991年,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陳政病逝後,20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他一邊剿除動亂根源、穩定地方,結束軍事對抗的戰亂局面,打下了唐王朝有效治理閩南的根基,一邊将中原先進農耕文明帶到這片荒蠻之地,催生了閩南文化的形成,對少數民族實行團結、教育、感化政策,吸引少數民族同胞下山定居,提倡漢族軍士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結親,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習慣,促進民族和睦共處。這些都為後來閩南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確定閩南長治久安,經陳元光奏請,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朝廷準許在泉州與潮州之間建漳州治所于雲霄漳江之濱,下轄漳浦,再置懷恩兩縣。陳元光受命為刺史,完成了行政管理取代軍事管制的轉型。随着漳州建置,使閩南、粵東這一“蠻荒”之地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陳元光也成為促進中原文化、楚越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景雲二年,即公元711年,陳元光讨潮寇殉職,享年55歲,贈臨漳侯,谥忠毅。其初葬于雲霄大峙原(今葛布山)。唐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奉敕移葬漳州城北石鼓山,即今芗城區浦南鎮石鼓山。

陳元光墓坐西北朝東南,墳碑高聳墳首,刻“唐開漳陳将軍墓”,兩側護肩與碑身成弧狀。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2013年,與陳政墓一起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陳元光殉職後,群眾感其恩德為他建廟,歲時祭祀。曆代帝王也對其開漳功業推崇備至,屢贈封号,使他最終走向神壇。所賜爵位從侯、男、伯、公到王層層加碼,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賜廟額“威惠”。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封“開漳州主聖王”,加谥“忠毅文惠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陳政、陳元光墓:兩岸共仰的漳台聖宗

陳政墓碑記

今生故事

記錄漳台先人的開拓密碼

東南網8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白志強 通訊員 王一雄 郭揚 文/圖)炎炎夏日的傍晚,雲霄将軍山公園裡綠樹成蔭,許多人在此納涼,通高8米多的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聳立在廣場中央,雄壯魁梧,雕像背靠将軍山,面朝漳江出海口,凝視台灣海峽,呈運籌帷幄、心牽彼岸的儒将之氣。

将軍山位于漳州市雲霄縣城西郊,海拔425.9米,主峰挺拔、環山面海、襟帶漳江,因唐“開漳始祖”——歸德将軍陳政暨夫人司空氏合葬于此而得名。将軍山公園是以陳政墓為基礎興建的一座城市文化公園。

“陳政墓俗稱陳王墓、王爹墓或将軍墓,肇建于唐儀鳳二年,即公元677年。”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說,這座墓始建于唐,興盛于宋,衰微于元,明末清初時更為破落,1981年始由群衆自發重修。

1984年,陳政墓修建籌備會在墓前空坪發現祭祀享堂基址。省考古隊主持清理工程中,發現有三層建築台基遺迹的疊壓關系。下層鋪砌紅色斜線紋方磚呈長方形,中層為花崗岩條石台基,上層是晚期補砌的紅磚地面及前後石甬道。疊壓于下層紅磚地面上,有一段上镌“嘉熙(宋理宗年号)庚子春建,墳前儀制十事。石匠黃順順和陳應,住庵淨智戒院僧自知,會首進士陳哲夫陳緘”等5行楷體陰文的紀年銘殘石柱。

湯毓賢說,1986年,省考古隊又清理發現主陵台一座龜背狀封土堆和擋土,以及平台上文武石人、台基前馬羊獅石獸和望柱等石像生儀仗殘件,與柱刻所載紀年相符,屬南宋嘉熙庚子年(1240年)“墳前儀制十事”的組成部分。

将軍山再往北80公裡,即為芗城區浦南鎮石鼓山,陳元光墓就在這裡。墓坐西北朝東南,墳碑高聳墳首,刻“唐開漳陳将軍墓”,兩側護肩與碑身成弧狀。

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張長水介紹說,陳元光墓儲存基本完好,墓碑前砌以石案,碑後為雕石砌就的龜背形墳堆,左右及後環圍築石牆擋土。墓埕向前延成三級平台,石墓道立翁仲、鞍馬、蹲虎、跪羊各一對,筍狀石望柱兩對等,墓前路邊五疊石镌《唐開漳陳将軍墓記》,為清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禮部侍郎、漳浦人蔡世遠題刻。

湯毓賢說,明清兩代,開漳将士後裔追随着大規模開發台灣、南洋的腳步渡海創業。由于浪高船小,道途艱險,許多人為祈求一路平安,随身攜帶家鄉的神祇渡海謀生,落地生根,成為他們開拓史上團結奮鬥的精神寄托、安邦護土的庇護神靈和地緣關系的組織力量,對移居地經濟文化發展與進步産生積極影響,在“閩南文化圈”和“唐山民俗鍊”中架起了華夏民俗親緣紐帶與文化橋梁,成了漳籍後裔愛國報本的原動力。

“開漳聖王祭祀信仰習俗跨越海峽,将漳州與台灣的血緣親情和文化傳統聚于一體,是台灣四大民間信仰中最具鮮明祖根文化認同的特色信俗,寄托着漳籍移民後裔以神緣為紐帶的原鄉文化情結,被尊為‘漳台聖宗’。”湯毓賢說,目前,漳州地區已登記在冊的開漳聖王宮廟有251座,台灣地區則達380餘座,南洋諸島也有30餘座,海内外信衆達8000萬人。

專家點評

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張長水:

開漳聖王陳元光功績顯赫,讨平叛亂,開屯建堡,興農積粟,通商惠工,設庠序,施教化,啟愚昧,除陋習,選賢才……曆經陳家五代150年間的苦心經營,讓漳州成為“方數千裡間,始則無伏戎之警,終則政教大行,将略吏治可謂兼之矣”的安邦。陳元光對漳州開發的曆史貢獻,誠如清代内閣中書、雲霄同知薛凝度所說“開建漳邦,州民永賴”。這種開漳精神對于今天漳州的發展仍有重要的借鑒和激勵意義。開漳文化綿延久遠,信仰播遍東南亞一帶,陳元光墓就是維系這一切之根源。魂之所在,心之向處,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文化傳承永續不絕!

東山縣博物館原館長陳立群:

陳政及陳元光墓基本儲存完好,所反映的開漳文化是閩南文化的根基與核心,既是祖根文化的載體,又是中華文化的支系。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在閩台地區影響巨大。紀念他的威惠廟分布于閩台各地,多達600多家。漳籍同胞海外創業,帶着深厚的原鄉文化情結,将開漳聖王民俗文化演繹成民族鍊和中華結,深深地維系着濃濃親情和鄉誼,同閩南先民開發台灣、建設南洋的曆史息息相關,是漳州曆史文化形成發展的根基。

漳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林南中:

陳元光為開發漳州貢獻了畢生精力,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立下卓著功勳,百姓尊奉他為“開漳聖王”。随着漳人向外遷徙,開漳聖王信仰傳播至閩台粵浙及東南亞各地,成為閩南聖王信仰圈中最為重要的民俗文化現象。陳政及陳元光墓保留着許多碑刻、構件等文物,對于研究開漳曆史有着重要意義。

來源:東南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