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會現場。 張煜歡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7日電(記者 張煜歡)11月7日,紀念陳元赟赴日傳播中華文化400周年暨餘杭曆史傳奇人物陳元赟學術思想研讨會在杭州餘杭召開,多位研究陳元赟的專家學者從其生平、對中日文化交流影響等方面進行對話交流。
在東京古武道研究會中曾立一碑,上書:“拳法之傳流,自明人陳元赟而起”。陳元赟為何許人,當代年輕人對其知之甚少。
陳元赟生于1587年,是杭州餘杭人,其33歲東渡日本,流寓52年未歸,将中國柔術帶入日本傳授并融入當地國術,招徒授武,被日本人奉為“柔道鼻祖”。
“據我們所知,在陳元赟東渡之前,日本已有自己的拳術,且流派衆多,但發展并不完備。陳元赟在日本期間帶徒傳技,傳播了中國國術。”南開大學體育部教授楊向東說,“如今的柔道技術主要有投技、擋身技等,這些技術在日本國技相撲中都是沒有的,而與中國的摔跤确有相似之處,且柔道比賽中常有抓握特點,其都強調了柔弱勝剛強的理念,這也與中國拳術密不可分。”
“是以日本學者原念齋在《先哲叢談》中說‘元赟善拳法,當時世未有此技,元赟創傳之。故此邦拳法以元赟為開祖矣’。”楊向東說,“柔道現在已成為現代奧運會比賽項目,這是日本人民對世界體育的貢獻。而中國人陳元赟把中國的少林拳法等武藝同日本原有的‘拳法’相結合,為日本柔術到柔道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研讨會征文集。 張煜歡 攝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錢明表示,陳元赟不僅是日本的“柔道鼻祖”,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藝,其詩文、國術、制陶及醫術等方面的成就都異常豐碩,許多方面對日本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錢明介紹,如文學上,陳元赟是中國公安派文學的繼承者與創新者,對日本近世文學的革新發揮過積極作用;在制陶工藝上,陳元赟主持、傳授燒窯制陶技藝,獨具風格,在日本被稱為“元赟燒”;在醫學上,陳元赟在日本行醫的同時,廣泛傳播了元代浙江義烏人朱丹溪的醫術及學說。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候補研究員李麗解析陳元赟的詩句。 張煜歡 攝
“令我最自豪的是,日本對于陳元赟的書畫、陶器等作品可以說是‘視如己出’,其作在日本廣受歡迎,且産生了廣泛的文化影響,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自信的一種展現。在我看來,這是真正深入到民間的中日文化交流,陳元赟在明清時期為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錢明說。
盡管“出走”五十餘載,但陳元赟依然崇尚民族氣節,深深眷戀着家鄉。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候補研究員李麗介紹,陳元赟在日本的書畫作品中多次題款自署“大明武林人”,并以故鄉餘杭的芝山、既白山取号,足以見其故鄉家國情懷。
“‘康莊大道逡巡步,弗入宮門也鞠躬’,這句詩是陳元赟在84歲時寫的。我認為他想表達的是,雖然沒有在中國為官,但在日本傳道授術,傳播中華文化,可以說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李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