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孕育奧運金牌的高校:世界冠軍原來是這樣被老師們教出來的

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重慶9月10日電(記者伍鲲鵬 唐奕)随着越來越多的學生拉着行李箱回到郁郁蔥蔥的校園,坐落于山城重慶的西南大學再次恢複了往日的活潑。這所袁隆平院士的母校,又迎來了一批年輕的運動員學子。

西南大學以農學和人文學科見長,擁有生物學這一世界一流建設學科以及3個國家重點學科,在學術研究上有着可圈可點的成就。讓人驚訝的是,這樣一所學術名校竟同樣擁有一所高水準的體育學院,并孕育了衆多奧運健兒,本屆東京奧運會就有4名獲獎運動員來自這所大學。

在2020東京奧運會舉重男子67公斤級比賽中,西南大學碩士研究所學生谌利軍上演“驚天逆轉”獲得金牌,廖秋雲與趙帥則分别斬獲一銀一銅;博士研究所學生施廷懋更是連續兩屆奧運會包攬女子3米闆單人和雙人金牌、加冕“四金王”,成為獲得奧運金牌最多的重慶籍運動員。

走進孕育奧運金牌的高校:世界冠軍原來是這樣被老師們教出來的

9月8日,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郭立亞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對于學生在奧運會上獲得這樣的成績,我一點都不意外。”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郭立亞說,“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我們學校同樣也有5位同學入選,并且同樣獲得了3塊金牌。”

在郭立亞看來,繼裡約之後學校能再次貢獻多個奧運冠軍,除了這些運動員自身過硬的實力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外,主要得益于這些年來西南大學以高科技賦能“體教融合”的育才辦法。

“雖然包括趙帥在内的幾位學生都是通過運動訓練、單招考試考入西南大學進行學習的,但在招生的時候有些人還沒有達到現在的水準。”郭立亞說,西南大學的教練和專業老師發現了他們的潛質,這些年長期在體育學基礎理論、大資料分析、心理教育訓練、戰略戰術等方面全面、科學地指導他們成長。

走進孕育奧運金牌的高校:世界冠軍原來是這樣被老師們教出來的

9月8日,西南大學體育學院大四學生淩晨(中)在訓練場進行跆拳道練習。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前身是抗戰期間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體育專修科,早在1940年成立初就開始了體育方面的研究,時至今日已經有81年的曆史,稱得上是國内體育學科的元老。然而其近年來體育學科教育的突飛猛進,卻并不完全得益于曆史傳承。随着科技發展,西南大學探索出了一條以高新技術為主要輔助工具的體育人才發展道路,從專業理論的認知,到所在運動項目運動規律的把握,再到心理和體能的專項理論學習,相關學習和訓練貫穿到了運動員們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西南大學體育學院有兩個大學專業——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專業,均是國家一流專業,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的博士點和碩士點。其中運動訓練專業每年招收上百名學生,并從中挑選和培養優秀年輕運動員。在師資隊伍方面,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還有10多名國際裁判,如趙帥的導師李兵、谌利軍的導師李靖文等都是相關領域的國際裁判。

“體育不僅是以力服人,更是以智服人。”郭立亞說,目前西南大學有一大批運動實驗室和研究所建成運作,囊括運動康複和運動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西南大學體育公共服務研究中心更是以大資料體育公共服務移動平台建設研究為載體,對相關比賽項目進行大資料智能分析,采用虛拟仿真技術對相關運動項目進行實驗研究,科學指導所有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

走進孕育奧運金牌的高校:世界冠軍原來是這樣被老師們教出來的

“跳水是對動作要求極為精準的運動,肌肉的核心力量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運動員可以在無數次訓練及觀摩比賽、研讀相關研究資料的過程中,舉一反三,對如何控制、運用肌肉的核心力量進行分析總結,讓自己的訓練效果事半功倍。施廷懋的碩士論文就是關于跳水運動員的核心力量研究。”郭立亞說。

運動員要有極其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奪冠,西南大學體育學院的運動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則幫助運動員建立起過硬的心理素質。“以谌利軍為例,他在抓舉失利的情況下逆轉了對方,憑借的就是這幾年提升的心理素質和專項能力。”郭立亞說,李靖文要求每位運動員每天必須花3分鐘總結自己的訓練和學習,最開始谌利軍都不想說話,但他在“被動”總結和交流的過程中走出了陰影,慢慢在訓練中樹立了必勝的信心。

“施廷懋、趙帥等最初考入西大時隻是普通運動員,優異成績的取得來源于他們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我們這些教師們也希望未來能繼續依靠這種‘體教融合’的模式,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體育人才。”郭立亞說。

編輯:丁文娴、黃緒國、郁思輝、季嘉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