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作者:秀才曆史新說

封建社會朝中官員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如何得到皇帝的青睐,在朝堂中擔任要職也是他們思考的問題。在明朝時候首輔是首席大學士的尊稱,他承擔的職責很多,幾乎相當于前朝的宰相。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為了更好地集中權力,就廢除了宰相一職。權力集中之後,皇帝需要負責處理的事情特别多,也有些力不從心,于是先設定了四輔官,後來,又改成了内閣大學士,他們作為皇帝的顧問,負責的是秘書工作。到了明朝中後期,大學士權力逐漸擴大,漸漸被稱為輔臣,首席大學士則成了首輔。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1

尤其是在明朝嘉靖隆慶和萬曆時期,首輔職權最重,權力巨大,内閣中争奪也相當的激烈。短時間之内首輔官員多次更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徐階、高拱和張居正。

嘉靖時期,徐階成為首輔

徐階出生于公元1503年,嘉慶二年參加科舉,成為當年探花。入朝後,先是在翰林院擔任編修。後來因為得罪上官還被貶斥,經受這一挫折之後,他在官場上更加的謹慎小心。他本人舉止優雅,有權謀,而且從不洩露他人之言,是以在士大夫中有着很高的聲譽。嘉靖二十一年,嚴嵩入閣成為了當朝首輔。在嚴嵩擔任首輔時期,徐階則是他的副手官居内閣次輔。

在當時,嚴嵩權力巨大,徐階起初并不願依附于他,但是嚴嵩得到了皇帝的看重,多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徐階在朝中的處境也有些危險。于是他才調整了自己的态度。從此之後不再與嚴嵩争執,甚至為了得到對方的信任,還把自己的孫女嫁到了嚴嵩家中。表面上對于嚴嵩也十分恭敬,私下裡徐階又開始向皇帝靠攏,因為擅長青詞漸漸也得到了皇帝的喜愛。進入内閣之後他先幫助皇帝除掉威脅,得到了他的信任,官職升遷,地位也進一步提高,在朝堂中僅次于嚴嵩。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2

這一年嘉靖皇帝居住的永壽宮發生了火災,皇帝雖然沒有受傷,但居住的宮殿卻被大火損毀,隻能居住在另一處宮殿,當時皇帝就覺得這個宮殿太小了,想要建一座新的宮殿,當時嚴嵩不同意。嘉靖也有些不高興,後來又将此事告訴了徐階,徐階善于揣摩聖意,他建議皇帝将被燒毀的永壽宮剩餘材料收集起來,用這些材料建造新的宮殿,後來他還親自主持建造了這一宮殿。此事之後,徐階被加封少師。

嚴嵩漸漸被冷落。嘉慶四十一年,嚴嵩被彈劾下台,徐階成為了新的首輔。此後在首輔的位置上,他做了六年時間,隆慶二年緻仕離開官場。

高拱教授隆慶,成為新任首輔

高拱出生于公元1513年,祖籍在山西地區,後來先祖為了逃避戰亂,遷徙到了河南新鄭。他的父親是正德年間的進士,後來官拜光祿寺少卿,高拱自幼就被父親嚴格教育,五歲就可以對對子,八歲可以背誦文章,17歲魁于鄉,但之後他在科舉道路上卻遭遇了挫折,13年後才考中進士成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被任命為翰林編修。九年之後升職為翰林院侍讀。這一年剛好嘉靖的兒子裕王被允許開設府邸,高拱就被送進裕王府中,專門為皇子講課。當時嘉靖已經立下了皇太子,但是皇太子卻因病去世了。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3

之後兩年多的時間裡,皇帝并沒有立下新的儲君。當時有能力争奪太子之位的就是裕王和景王,按照長幼順序來說,裕王應當擔任太子,但是嘉靖卻更喜歡景王,如果景王登基的話,裕王的下場可想而知。在當時裕王也非常焦慮,高拱卻并沒有放棄裕王,反而多次寬慰他。裕王對他也更加看重。

當時在朝堂上,嚴嵩與徐階鬥争激烈,朝中官員不得不站隊,整個朝堂烏煙瘴氣,高拱此時卻并沒有急着投奔任何一方,反而是遊走于兩人之間,兩邊都不得罪,因為他的特殊身份。

嚴嵩和徐階對于他也不敢太過輕慢,擔心萬一有一天裕王真的登基高拱必然能夠飛黃騰達。雙方人馬都沒有打壓高拱,甚至還在朝堂上給他推薦官職,面對兩方的引誘,高拱并沒有卑躬屈膝,反而進退有度,非常有章法。嘉靖三十七年,高拱被任命為翰林院侍講學士,此後也讓他有機會進入内閣成為首輔。

嘉靖四十四年,太子之位的競争者景王因病去世,裕王的太子之位正式确立,高拱也被加官進爵。徐階繼任首輔之後,先後推薦了高拱和張居正等人。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4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任職文淵閣大學士。同一年明世宗駕崩,裕王成為新的皇帝,高拱也成功進入了内閣。此時内閣首輔還是徐階,兩人同朝為官,原本應該守望相助,但此時高拱卻有了更大的欲望。

在朝堂中與徐階反目成仇互相攻擊,最後高拱棋差一招被逼返鄉。隆慶二年,首輔徐階緻仕歸鄉。隆慶三年,張居正上奏皇帝請求再次任用高拱。在這一年的12月,遠在家鄉的高拱終于接到了皇帝的诏書,他不顧冬日嚴寒日夜兼程回到京城,以大學士的身份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隆慶五年終于成為了内閣首輔。

《明史》:“及是李春芳、陳以勤皆去,拱為首輔,居正肩随之。拱性直而傲,同官殷士儋輩不能堪,居正獨退然下之,拱不之察也。”

高拱本人非常有才華,上位之後勵精圖治,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但是他恃才傲物,性情急迫,沒有容人之量。權力漸大之後,在朝堂上也越發專橫跋扈,與朝中同僚相處也不是很好。曾經與他一起侍奉裕王的大學士陳以勤因為與他有嫌隙,看到高拱在内閣不可一世之後,最終選擇急流勇退,稱病告老。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5

另一位裕王府的舊臣殷士儋因為不願逢迎高拱久久不被提拔。後來接到皇帝旨意進入内閣,高拱得知非常不開心,在朝堂上指使官員攻擊對方,殷士儋難以忍受,在内閣重臣面前呵斥高拱:你先驅逐了陳大人,再驅逐趙大人,如今連我也要趕走,是想要永遠坐在首輔位置上嗎?說完之後竟然在朝堂上揮拳攻擊高拱。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被高拱趕出了内閣。隆慶五年,内閣輔臣中,除了張居正之外,其他舊輔全部都被高拱排擠幹淨。

張居正代替高拱,任職首輔十年

張居正出生于公元1525年,他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當時主持這場科舉的官員就是徐階,是以兩人還挂着師徒的關系。公元1560年徐階擔任朝中次輔的時候,雖然和嚴嵩鬥争激烈,但是他也發現了張居正此人很有才華,将他從翰林院編修提拔到了國子監。徐階做首輔期間,對于張居正更加看重。

張居正和高拱兩人曾同時在國子監任職,是以相識。兩人都很有才華,彼此志趣相投,也期許着将來可以一起入主内閣,匡扶社稷、但是後來嘉靖帝去世,徐階召見張居正和他一起替嘉靖皇帝書寫遺诏,并沒有通知當時的對手高拱,是以高拱和張居正兩人也漸漸生了嫌隙。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6

隆慶六年高拱任職首輔一年,朝堂中沒有人可以與他匹敵。他更加的專橫,手下門人狐假虎威,朝中官員都非常地厭惡他們。高拱在高位日久見漸漸地喜歡奢華之物,甚至還對身邊人說:日常用品不夠怎麼辦?身邊的門人下官聽說此事紛紛四處尋找奇珍異寶獻給高拱,後來引來非議,朝中禦史上書皇帝,高拱在朝堂上卻将禦史大罵。

後來又有多位官員彈劾高拱,但皇帝拒不聽從,反而将彈劾高拱的人貶斥。在這一年五月份,隆慶皇帝病危,臨終前召來高拱和張居正,任命他們為顧命大臣。高拱為了抓緊手中的權勢制定計劃,想要驅逐新帝身邊的大太監馮保,而馮保在此前已經與張居正同盟,雙方決戰開始。

《明神宗實錄》:“受顧命于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

明神宗即位之後,因為年齡尚幼。當時的兩位皇太後都非常擔心,害怕官員有不臣之心,此時張居正就來到兩宮太後面前舉報高拱,稱他曾在内閣說過一句話:十歲的孩子如何能做人的君王?宣稱高拱想要擁立其他藩王,兩宮太後聽說之後大驚,在早朝的時候,召内閣官員當堂痛斥高拱擅用權勢目無君王,驅逐他回原籍居住,不得在京城停留。

明朝後期首輔之争,徐階、高拱、張居正,三方大亂鬥誰是赢家?

圖7

高拱聽聞旨意面如死灰,跪在地上難以起身,後來還是張居正将他扶起送他離開了朝堂,此後高拱在沒有機會進入中央。張居正也在這一年六月成為了明朝最出名的一位首輔。因為萬曆皇帝年幼,當時朝中大小事宜幾乎都是由他做決定的,内閣輔臣大部分也都是由他推薦進入的。

甚至到了萬曆六年,張居正回鄉安葬父親,明神宗下令次輔等人,如果朝中有大事需要處理,必須派人到江陵地區聽先生的安排。張居正在首輔之位上待了十年,直到萬曆十年因病去世。

結語:朱元璋廢除宰相建立内閣,原本想将權力更好地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到了隆慶、萬曆年間首輔權力巨大,朝中臣子對于首輔之位的争奪也日益激烈。徐階鬥倒嚴嵩成為首輔,六年之後緻仕歸鄉;高拱與隆慶帝同甘共苦備受看重,隆慶五年成為首輔,次年六月隆慶帝去世,他也被罷免;張居正代替高拱成為新任首輔,一直到萬曆十年病逝。三人之間關系關系微妙,彼此鬥争有曾有過惺惺相惜的時候,後世對于他們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

參考文獻:《明朝那些事兒》《明史紀事本末》《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