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作者:仲夏老家

在海口市居住的人,對勳亭路應該不陌生。勳亭路因一座紀念亭得名,這座紀念亭全稱是李碩勳烈士紀念亭,基座上有李碩勳烈士的半身像,底座正面是鄧總設計師題寫的“李碩勳烈士永垂不朽”,兩旁分别是李碩勳烈士的傳略和他的絕筆書。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絕筆書很簡單,隻有103字,原件保管于海南省檔案館。這封絕筆信,不像林覺民那封《與妻書》有名,但是也是感人肺腑,令人敬佩不已。

陶:餘在瓊已直認不諱,日内恐即将判決,餘亦即将與你們長别。在前方,在後方,日死若幹人,餘亦其中之一耳。死後勿為我過悲,惟望善育吾兒。你宜設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謀自立為要。死後屍總會收的,絕不許來,千囑萬囑。勳

這是李碩勳在獄中寫給妻子的。信寄出去沒多久,1931年9月的一天,他在海口東校場英勇就義。年僅28歲,短暫但輝煌的一生,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與學習。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1903年出生的李碩勳,上學之後,就像很多有志青年一樣,立志拯救中國。在當時衆多學說和黨派中,李碩勳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共産黨。

在校期間,他組織參加學生運動,展現了頑強的革命意志群組織能力,1924年,成為黨員後,他來到上海,組織了五卅運動。讓革命之火在上海綻放。

也在這一年,他認識了自己的妻子,人生伴侶,趙君陶,值得一提的是趙君陶是趙世炎的妹妹,趙世炎也是我黨早期上司人之一,看過《覺醒年代》的人,大概對他并不陌生。

李碩勳與其他同志不同,他知道槍杆子的重要性,這和他參加過北伐的經曆有關,1926年北伐期間,他是第四軍第25師的政治部主任,後來因為常凱申背叛革命,對我黨下手,他和周總理、朱總司令發動南昌起義。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彼時的李碩勳是起義主力第25師的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資曆很高。建國後成為開國元帥的陳毅和林彪都是他的部下。

陳元帥是第25師第73團的黨代表,林元帥是第73團的連長。足見,如果李碩勳沒有犧牲,建國後他的地位應該不會低。當然了,這是我一廂情願的說法。

起義受挫後,受朱總司令的派遣,李碩勳到上海向組織彙報工作。後來留到上海開展白區工作。

從1927年到1931年,五年時間,李碩勳往來于浙江、江蘇、河南、安徽和上海等地。籌劃了數十次起義,籌建第14軍,15軍和17軍等紅軍部隊。

李碩勳的工作能力極強,職位自然也越來越高。是周總理的主要軍事助手之一,彼時的毛主席還不受重視。

1931年,能力很強的李碩勳被組織派到海南,負責當地的革命工作。李碩勳到海口後,還未來得及和當地黨組織召開軍事會議,因叛徒出賣,被捕了。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敵人并不知道李碩勳确切的身份,隻知道他是一名大官,為了弄清楚李碩勳的身份。敵人一開始好言相勸,勸他投降,被他嚴詞拒絕。

惱羞成怒的敵人,最終對他施以酷刑,從老虎凳到辣椒水,再到皮鞭抽打,幾乎所有的酷刑都用盡了。但是敵人換來的隻有六個字:

我是共産黨員

除此之外,在敵人面前,由始至終,李碩勳沒有透露半個字,哪怕敵人用盡酷刑。

看着李碩勳遍體鱗傷,獄中的同志們很是心疼,但是李碩勳卻極為坦然,他告訴同志們:“要革命就不能怕死。請轉告黨組織,我頂得住。”

革命十幾年的李碩勳知道未來的結局是怎樣?但是他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找來紙筆,寫下了上文的絕筆信。

李碩勳犧牲後:年僅28歲,部下兩人成開國元帥,兒子成國家總理

絕筆信短短百字,卻寫出了李碩勳身為革命人的風骨勇敢,和對生死的蔑視,也寫出了他對家人的眷戀和深情。

李碩勳的妻子,拿到李碩勳想盡辦法傳遞出來的絕筆信,淚流滿面,認真地收起李碩勳的絕筆信,儲存至今。另外她沒有被悲痛和敵人吓到,而是化悲憤為力量,繼續進行革命,同時撫養丈夫的獨子李鵬以及遺腹女李瓊。

在父母的影響下,李鵬也從事着光榮的革命事業,後來成為了國家總理。1985年,趙君陶去世,李鵬遵照母親的遺願,将母親的骨灰送到海口,與父親合葬在一起,也就是今天的勳亭路上的李碩勳烈士紀念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