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地位和财産均由嫡長子繼承,在明朝,皇帝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其他兒子被封為親王,親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諸子被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之位。
不過,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近兩年内并未冊封世子朱高熾為太子,這是為什麼呢?他在猶豫。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身體肥胖,文質彬彬,不善騎射,而嫡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戰,很像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多次在朱棣身處險境時及時趕來救援。
後來,朱棣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終于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是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并不穩固,朱棣仍對他不怎麼滿意,他的兩個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

其實,朱高熾雖然不擅長行軍打仗,但是也有其過人之處,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兩個弟弟的各種诋毀陷害中保住太子之位,最終順利繼承皇位,那麼,朱高熾有哪些核心競争力呢?
朱高熾有識人之明,很善于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這一點早在靖難之役中便已充分顯現。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朱高熾負責堅守北平,此時朱高熾二十一歲,他以前從未領兵作戰,更沒有守城的經驗,他能完成守城任務嗎?事實證明,朱高熾完成得很出色。
老将耿炳文被朱棣擊敗後,建文帝朱允炆派曹國公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出征。
朱棣率精銳去援救永平,然後去大甯向甯王朱權借兵,隻留下一萬老弱兵力守城。
李景隆很快趁機圍攻,将北平城圍得像鐵桶一樣。
朱高熾臨危不亂,安撫城内百姓,積極籌備防守事務,咨詢徐皇後、姚廣孝、顧成等人的意見,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而且禮賢下士,和經驗豐富的将士和有見識的文官商議守城之策,他每天四鼓起床,二鼓休息,不敢有絲毫懈怠,城内軍群眾志一心,共同守城,最終堅持到朱棣帶兵回援,裡外夾擊,擊退了李景隆。
朱高熾守住北平,使朱棣無後顧之憂,對于朱棣在靖難之役最終獲勝至關重要。
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曾采用方孝孺的建議,實行反間計,試圖離間朱棣和朱高熾之間的關系,給朱高熾寫了封信,讓人送去北平交給朱高熾,承諾讓朱高熾當燕王,可是朱高熾收到送信後并未拆封,連信帶送信的人一起送交朱棣處置,進而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高熾的确見識出衆。
在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的同時,朱高煦被冊封為漢王,封地在雲南,朱高燧被冊封為趙王。
在競争太子之位中落敗,朱高煦很不甘心,他大發牢騷:我有什麼錯?把我發配那麼遠?他賴在京師,不肯就藩雲南,還常常自比李世民,而朱棣似乎也有意寵着他,不斷提高他的待遇,謝缙見狀勸說朱棣:“啟争也,不可”(《明史》)。
朱棣聽後雷霆震怒,認為謝缙是在離間骨肉,從此逐漸疏遠謝缙。
永樂七年,朱棣離開京師,準備親征鞑靼,讓朱高熾監國,次年底,朱棣回到京師,朱高煦等人趁機誣陷朱高熾,朱棣一氣之下,讓人在午門貼出告示,凡是太子監國期間處理的政務全部廢棄,“榜午門,凡東宮所處分事,悉不行”(《明史》)。
朱棣此舉是要廢太子嗎?這下把朱高熾吓得不輕,生了一場大病,朱棣聽說後,也有些慌了,在袁忠徹的勸說下,讓人把午門的告示撕了下來。
永樂十一年,朱棣再次離京,朱高熾第二次奉命監國,他更加小心謹慎,遇事及時彙報,很少自己做主。
有人上奏事情時說:有人誣陷您,殿下知道是誰嗎?
朱高熾的回答滴水不漏:“不知也,吾知當盡子職而已”(《明史》)
永樂九年十一月,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被朱棣冊立為皇太孫,太孫的勢力開始崛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越來越穩固,朱高煦眼見自己距離儲君之位越來越遠,他心急如焚。
朱高煦利用朱棣對太子的不滿,數次關押、處置太子的部下,削弱太子的勢力,但是并未從根本上動搖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他決定調整政策,準備武力奪位,打算在南京動手,他找借口不去新的封地青州,繼續賴在南京,同時私自擴充軍備,
永樂十四年,朱棣回到京師,聽聞朱高煦的奪嫡企圖及各種不法行為後,他下令調走了朱高煦的護衛,還召來蹇義、楊士奇,詢問他們的看法。
蹇義推說不知道漢王的行為,楊士奇是輔佐朱高熾監國的主要官員,對朱高熾忠心耿耿,他見事情有了轉機,于是向朱棣巧妙進言,揭露朱高煦的奪位圖謀:漢王起初的封地在雲南,他不肯去,後來封地改為青州,他仍然不想去,朝廷現在要遷都北京,漢王便請求留在南京,請陛下仔細考慮一下他的用意。
楊士奇的話對朱棣觸動很大,不久,朱棣讓人把朱高煦找來,當面質問他有何企圖?下令将其關押在西華門内,準備将其廢為庶人。
盡管先前被朱高煦陷害過很多次,朱高熾以德報怨,跪到父親面前,哭着為弟弟求情,朱高煦最終被貶到樂安。
後來,朱高燧出事,朱高熾同樣苦苦求情。
作為一個父親,朱棣自然希望兒子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朱高熾這樣做,無疑符合朱棣對他的期許,是一個加分項。
朱高熾先後為兩個弟弟求情,成功樹立起寬厚的兄長形象,使朱棣相信他能善待弟弟們,進而放心地把皇位交給他。
楊士奇等人為何對朱高熾如此忠心呢?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楊士奇身為詹事府官員,他們的前途與太子的起伏緊密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朱高熾出衆的能力。
朱高熾熟讀儒家經典,在文臣心中,是比較理想的文人型君主,楊士奇、楊溥、黃淮等人在輔佐太子監國的過程中,與朱高熾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結下珍貴的友誼。
朱高熾知人善任,注重團隊合作,善于發揮團隊成員的長處,文臣在他手下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朱高熾在文臣的盡心輔佐下,在政務處理方面逐漸成熟。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知識、閱曆畢竟有限,懂得借力、學會合作,才能突破這些天然限制。
大學士楊榮深受朱棣信任,朱棣每次北征,都讓他随行,由于也在詹事府任職,在京師期間,楊榮曾輔導諸位皇孫讀書,朱高熾特意囑咐皇孫,對楊榮要有禮貌,不可無禮,朱高熾對楊榮尊敬有加,而楊榮對朱高熾也投桃報李,朱棣在北征回師途中逝世後,楊榮和宦官海壽第一時間趕回京師向朱高熾報信,防止朱高煦得到消息後趁機奪位。
朱高熾迅速給北征大軍論功行賞,同時調動騎兵回防京師,很快控制了局面,非凡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