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萬裡江山萬裡塵,一朝天子一朝臣;北地怎禁沙歲月?南人偏占錦乾坤。——《牡丹亭》

秦桧後人始終籠罩在其賣國求榮的陰影之下,被人所質疑、白眼。但是其後世之人不乏有才、剛正不阿之士。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1

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出了一個叫秦大士的狀元,曾面對乾隆對于是秦桧後人的質疑,以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輕松地化解了尴尬的氣氛,與此同時也消除了乾隆心裡的戒心。

後來在西湖遊玩,經過嶽飛墓時受到同行好友的戲谑,更是留下來了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秦大士</h1>

說到秦大士,我們先來聊聊秦桧,大多數人都知道秦桧的這個人,是南宋時期的奸臣權重臣。在面對金人肆意踐踏南宋疆土時,為保自身利益,賣國求榮,一味主張求和。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2

盡管在當時金人的野心看來求和也是意味着俯首稱臣。而當時嶽飛在抗金已小有成效,收複了很多的失地,金人對于嶽家軍也是聞風喪膽,所謂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最終卻在秦桧的教唆,無能的趙構以十二道聖旨召回,至此導緻抗金功虧一篑。更甚者是秦桧為達自己的目的,誣陷嶽飛,并在風波亭私自處死了民族英雄嶽飛。自此留下了千古罵名,為世人唾棄,累及後人。

因為礙于世俗的說辭,秦桧對于秦姓後人确實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盡管後人中不乏有才之士,但為避免風口浪尖,成為衆矢之的,很多并沒有選擇出仕。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3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其後人中出生了一個叫秦大士的孩子,其自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很快就在當地小有名氣,後在乾隆十七年時成為了清朝開國以來的第43位狀元。

狀元都會受到皇帝的接見,在乾隆接見秦大士時,乾隆對其身世還存有疑惑,故意以秦桧後人之事詢問,秦大士巧妙地進行了回答。

其實追蹤溯源秦大士并非秦桧的直系後代,其祖先是秦桧的哥哥秦梓,是一個頗具正氣的人。也曾入過翰林,之後因為無法苟同秦桧的行徑,勸說無效,至此對其行徑也是深感厭惡,于是辭官遷居于潥陽隐居起來。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4

是以其祖先其實是與秦桧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也正因為如此秦家在清朝時期曆經三朝一度興盛至極,期間後人不乏有被朝廷重用的重臣。

秦大士為官隻十來年就辭官回到了金陵,在兒子秦承恩購買的一座府邸養老,取名為百子同居。一直研習詩、書、畫,并在其造詣上也頗高,直逼歐陽修、柳宗元等,被稱為三絕。

因隐于史秦大士又号秋田老人,其一生為人真正,為官清廉、恪盡職守,書畫名重一時,最終在乾隆四十二年故去。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5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傳聞轶事,流傳至今</h1>

在其考取了狀元期間,曾經同詩友遊于西湖,不經意間來到了嶽王墓前,秦桧夫婦被反綁鐵鑄跪像是最大的亮點。

時至今日人們還是對此耿耿于懷,還有人在其兩側提有戲谑的對聯,上聯:咳!我本傷心,有賢妻何至若是。下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要是兩人不狼狽為奸禍害嶽飛也不至于在此跪上那麼多年。同行好友看後不覺發笑,此時秦大士作為其秦姓後人,看到此也是稍顯尴尬。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6

同行好友有意刁難,還要其作詩以記此遊,至此就有了後來千古流傳的詩句:人從宋後羞名桧,我到墳前愧姓秦。

大概就是說人們在南宋後用桧字取名會覺得羞愧,而秦大士如今來到嶽王墓前,則因為自己姓秦而感到羞愧。确實不愧于新科狀元的稱号,文思靈活,又善于措辭。

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對于秦桧後人身份的态度,赢得了同行好友的尊重,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被後世所傳頌,成為千古名句。

結語:

曆史重來不會冤枉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也不會放過一個賣國求榮的人。就如秦大士和秦桧,我們并不沒有因為秦大士是其後人而以偏概全。

秦桧後人中狀元,經過嶽飛墓時被刁難,留下兩句詩竟成千古名句秦大士傳聞轶事,流傳至今

圖7

即使是罪臣的後代,我們也應該以一種動态辯證的态度去觀看,曆史的車輪一直往前,但留下來的痕迹便是最好的見證。我們回溯曆史并不是說以道德的高點嘩衆取寵,而是通過這段往事的回溯,引以為鑒。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而曆史的意義就在于此。

參考文獻:

《清朝野史大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