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聯考臨近,絕大多數學生這會兒都在緊張沖刺,因而備受師生和家長們關注的考前心理狀态也成了頭等大事。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近期心理咨詢門診的求診者有四分之一是初三高三學生,有不堪大考壓力的學生出現考前焦慮,然而還有一些小患者卻以沉迷手機和網絡遊戲來應對……為何中學生群體成為“遊戲瘾”的“重災區”? “遊戲成瘾”背後原因是什麼,該如何預防?心理專家如何幫他們戒掉“手機瘾”?據悉,網絡成瘾或遊戲障礙,已于2017年被世衛組織列為精神與行為障礙疾病,相關專業治療也正在展開。為此,記者采訪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栩,一起為有這樣困惑的家庭和家長支招。
講述1
“崩掉”的好學生沉浸網絡無緣今年中考
今年14歲的桐桐(化名)“沉浸”在網絡的世界裡已經有一年時間了。開始的時候,還隻是玩手機玩到比較晚,父母也就是提醒一下,沒發覺任何異樣。後來漸漸發展成大人說話也不搭理,眼睛始終盯着螢幕,甚至除了在校時間,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手機螢幕上。原本一直在校成績和興趣才藝都發展得不錯、讓父母驕傲的桐桐,一下子好像換了個人。
“按原計劃,初三以前桐桐就能考出鋼琴十級,可是現在她徹底放棄了鋼琴訓練,我們怎麼說都說不通。 ”桐桐媽媽張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有一次,鋼琴老師打電話來,說桐桐已經兩個周沒來上課了。 “在焦急的尋找下,我們最終在鋼琴老師樓下的飲品店找到了她,當時她正在打手機遊戲。 ”張女士這才注意到了孩子的異常,她開始禁止桐桐接觸手機,而桐桐的反應更讓家長吓壞了。
被限制玩手機的第一天,桐桐開始大發雷霆,在家裡大聲哭喊,甚至将茶幾上所有東西都摔碎。接下來幾天,她絕食抗議,學校也不去,每天躺在床上一言不發。經過反複對抗,無可奈何下,父母隻好給她辦理了休學。
經過心理醫生的治療,桐桐的情況現在有好轉,但整個恢複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及家長的陪伴。今年本應該參加中考的桐桐,隻好準備明年中考。
缺乏自省的責難有些“瘾”是被逼出來的
孩子一旦沉迷網絡遊戲,家長往往第一時間把全部責任歸咎于遊戲,提起來就恨得咬牙切齒,覺得是遊戲毀了孩子。但在心理醫生看來,這種指責過于簡單粗暴,缺乏自省。
據張栩介紹,目前因為網絡成瘾來到心理科就診的患者年齡愈發低齡化。 “前些年一般是16—18歲的青少年占大多數,這幾年已經集中在14—18歲,甚至有國小生。 ”在接受治療時,桐桐曾向醫生吐露心聲,沉迷遊戲是因為她覺得學習壓力太大了。 “父母總期待我能考第一,每次都能進步,我必須一直很努力,感覺太累了。 ”桐桐說,她不止一次跟父母訴苦,非但沒得到安慰,反而換來的是周末“一對一”補課,她最初隻是想通過遊戲來減壓,沒想到成瘾後壓力反而更大。
“治療網瘾需要‘因地制宜’,了解孩子上網成瘾的真正原因,針對性地解決才是良方。 ”張栩說,批評、打罵,一味強制“斬斷”孩子與網絡的聯系,或使孩子更加叛逆,造成厭學、患病、暴力行為等不可挽回的悲劇。對網絡迷戀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其樹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積極的上進心,使其具備辯證客觀分析、評判問題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進而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态度和較強的能力素質。
講述2
現實中很節儉卻在網絡世界一擲千金
還有一名近期接診的高三生倩倩 (化名),也讓張栩印象深刻。 “近兩年時間她在遊戲裡共投入了幾萬元,購買遊戲角色的衣服、飾品。 ”張栩回憶,“我跟她聊天,發現孩子平日也是很節儉的小姑娘,用她自己的話說,買包海苔都要貨比三家。 ”但就是這樣一個節儉的女生,硬是把父母給她的所有零花錢,全部都用在了一款遊戲裡。
原來,在遊戲世界裡,倩倩是一個衆星捧月的“社交王”,但現實中的她,矮矮小小的,說話也不敢直視别人。 “像是一種僞裝,用它來将自己包裹起來,獲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重視與關注。 ”張栩分析認為,形成網瘾的心理根源一般是某種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這部分青少年在現實中往往缺乏自尊、自信,自卑情緒很重,是以很容易迷戀上網絡,在虛拟的環境中釋放自身的壓抑情緒。
像這個故事中的倩倩,在網絡世界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投入遊戲,隻有鼓勵和獎賞,而且即刻兌現,不用辛苦的等待。這種快速獎勵的機制,刺激了個體大腦分泌令人愉悅快樂的多巴胺,可以說網絡給了她充滿贊賞的即刻成就感,而對倩倩來說,這些網絡空間和遊戲帶來的刺激感、愉悅感甚至幸福感在真實的生活裡難以找到。
做孩子的盟友設定合理的規則和界限
張栩表示,目前對網絡遊戲成瘾的治療,臨床上多采取家庭、藥物、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方法。但藥物治療隻能減輕部分症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鍵還是在于父母的陪伴,家長一定要試着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過上有品質感、有愉悅感、有意義感的生活,孩子就會慢慢從網絡和遊戲的漩渦中解脫出來。 ”
“有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上網成瘾的迹象,就把手機或電腦立即拿走作為一種懲罰,孩子當然也會非常生氣。有些父母則感到很恐懼,不再讓孩子上網,認為這是擺脫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實際上,這兩種方法都可能帶來麻煩。 ”張栩指出,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會讓孩子内化為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長在阻止他們喜歡的東西,由此他們會把家長視為敵人而不是盟友。
而家長需要做的是,與孩子一起坐下來讨論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由此确定一個使用量的界限,如:作業後每晚上網一個小時的時間,幾個周末的時間等。幫助孩子遵守規則并記住,給予及時的鼓勵與獎勵,進而使孩子認識到家長并不是要控制或改變他們的個性,而是在努力幫助他們擺脫心理上對網際網路的依賴。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徐小欽攝影報道(除署名外)
來源: 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