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煙
網上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在1955年大授銜時,時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的王必成對自己被授予中将軍銜感到不滿,于是請自己的老上司譚震林出面,向上級反映情況,結果遭到一頓狠批。王必成知道後很是愧疚,還專門去給譚震林道了歉。
這一說法傳遞出的資訊導向,就是王必成嫌中将軍銜授低了,按他的戰功和在軍中的威望,應該授上将才更加合理。事實果真如此嗎?

1955年授銜儀式
首先要明确,王必成因授銜而鬧情緒的事原本就是空穴來風。這一說法最早是上海某雜志在上世紀90年代披露的,描述非常細緻具體,許多人看了之後都覺得真有其事,之後在軍史愛好者中影響很大,流傳很廣。但王必成的親屬和不少老部下對此不以為然,以他們對王司令的了解,争銜一事絕無可能。
首先,據王必成的家人回憶,1955年授銜時,是劉伯承和陳毅在南京代表主席給華東軍區的進階将領授銜的。王必成回到上海的家中後,曾興緻勃勃地穿上新軍服,佩戴中将軍銜,和家人以及從業人員合影留念。這說明他對自己所授的軍銜是滿意的,他的家人及身邊從業人員也從未聽說他有過什麼情緒。
王必成中将
其次,從井岡山下來的譚震林和來自紅四方面軍的王必成其實相識很晚,直到1945年11月成立華中野戰軍時,兩人才成為直接上下級關系。當時隸屬華中軍區的6、8兩個縱隊分别改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6師。1師師長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兼任,陶勇是副師長;6師師長由野戰軍政委譚震林兼任,王必成是副師長,實際主持工作的是王必成。
1953年4月,王必成奉命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次年回國後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從此,他與譚震林就沒有直接上下級關系了。而譚震林也于1954年由浙江調北京工作,在軍隊沒有職務。1955年在對華東軍區進階幹部授銜時,譚震林在北京,王必成在南京,何以有王必成找譚震林提意見一事?就算王必成有意見要反映,那也應該去找陳毅才是啊。
抗戰時期的王必成
再者,據華野部隊的老人回憶,王必成胸懷坦蕩,嚴于律己,生活簡樸,組織紀律觀念極強,從不給組織找麻煩,向來是工作配置設定到哪裡就到哪裡。況且他這個人性格内向,平時少言寡語,從不議論他人是非。這樣的人怎麼會向上級伸手,去争權要地位呢?
1955年的授銜是極為慎重的,要根據一個人的資曆、戰功、曆史貢獻,以及"山頭"平衡的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王必成在紅軍時代末期最高當到副師長,抗戰初期是新四軍團參謀長、團長,職務不算高。皖南事變後,王擔任新四軍1師2旅旅長,地位與八路軍團長大體相當。在這一時期的新四軍旅級幹部中,日後走出了葉飛、韋國清、張愛萍、劉震4位上将,但包括梁興初在内的更多的旅級幹部還是授了中将。
新四軍向江南進軍
通常認為,紅軍時期是正師職、抗戰時期是八路軍正團職、解放戰争時期是正兵團職,這樣的資曆才是開國上将的标配。當然,其中某個時期資曆略為欠缺,但其他時期資曆達到了标準,比如紅軍時期是師長、紅軍改編八路軍時是團長、解放戰争時期是兵團副司令員,也完全可以授銜上将。例如張愛萍、洪學智等人均是如此。
反觀王必成,各時期的資曆都夠不上上将的标準資曆,綜合下來,授上将就很勉強了。
繳獲大批日軍裝備的新四軍某部
按當時授銜的規定,正兵團級一般評為上将,極個别授大将;副兵團級一般評為中将,個别授上将。在粟裕手下的三員虎将"葉王陶"中,葉飛是兵團司令評為上将,王必成、陶勇是副兵團評為中将,是符合授銜原則的。
1937年改編新四軍時,長江以南的紅軍遊擊隊部隊共編為6個團,葉飛為6團團長,王必成、陶勇是從紅四方面軍調來的,王必成為2團參謀長,後提為團長,陶勇為4團副團長,後提為團長。在抗日戰争時期,葉飛、王必成、陶勇雖然同為新四軍第1師第1、2、3旅旅長,但在抗戰後期,葉飛升為1師副師長,為王必成、陶勇的上級。
王必成和粟裕在一起
在解放戰争中,"葉王陶"雖均為華野縱隊司令員,但三個縱隊集中行動時,一直是由葉飛統一指揮,例如在孟良崮戰役和睢杞戰役中,葉飛均受命擔任前敵總指揮,事實上一直是王、陶二人的上級。是以葉飛評為上将,王必成、陶勇評為中将,無論從曆史任職,還是從現實職務來看,都是完全合理的、正确的、公道的。
在出自華野的上将裡面,陳士渠、唐亮、張愛萍是紅一方面軍出來的;許世友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葉飛是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的代表;韋國清是百色起義部隊的代表。和他們相比,王必成在資曆和職務上都沒有可比性。
不過,要單論戰功而言,被群衆譽為"王老虎"的王必成超過了很多上将,這也是不争的事實。網上流傳的王必成"争銜"之說,其實是民間對他輝煌戰功的一種認可,認為他應當授上将吧。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