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後輩。他沉默寡言,平時很少與人交際,隻是專心治學,有時簡直到了着迷的程度。盡管他自少年就在長沙美國教會學校學習,又是清華出身,留美博士,但與其他留學東洋、西洋的學人大不相同。一般來說,留洋的學生總是西裝革履,氣宇軒昂,頭發梳得油光發亮。但是曾昭掄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穿衣打扮上具有濃厚的中國鄉村塾師的“名士”氣。他所穿的大多是藍布大褂,在外人看來總是皺皺巴巴,不太合身,而且土裡土氣,有時第3個扣子還要扣到第2個扣眼上。臉洗得好像也不太幹淨,頭發不整,胡子幾天不刮,像個遊走于街頭巷尾的賣油條的小商販。鞋子總是一雙藍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後有洞,相當于後來的塑膠拖鞋或涼鞋,隻能踞拉着走路。鞋中襪子的前頭總是被腳趾頂破而不補,就如鞋前裸露腳趾,後頭露着襪子甚至腳後跟的古代遊方和尚濟公模樣。這副打扮,師生們見得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每次在路上見了隻是悄悄叽咕一聲“空前絕後”,一笑了之。
1931年,曾昭掄應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邀請出任北大化學系教授兼主任。曾昭掄到北大任職後所放的“三把火”就是添裝置、買藥品、擴建實驗室。他為這個學科費盡心力,像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在我國把實驗室搬到大學裡邊,據說他是第一個。在這個基礎上,曾昭掄把在國外多年學道的絕招全部施展出來,并天才地加以發揮,對各項事務作了徹底革新,使北大化學系無論是人才還是裝置一躍成為全國業内最強的一個系,受到全國教育教育界的矚目和稱譽。
曾昭掄獻身科學事業的忘我精神深受師生敬佩。有一次他帶領學生做炸藥試驗,在爆炸前,他做了認真檢查并讓學生們先離開試驗地,他親自點燃導線後還在那裡仔細觀察。當時,一個學生看到冒煙了,便高喊:“曾先生,快離開!”他這才離開,剛走出不遠,炸藥就成功地爆炸了。在場的學生都為曾先生捏着一把汗。
為紀念曾昭掄教授,武漢大學于1985年撥出專款設立曾昭掄獎學金,以獎勵在校取得優異成績的研究所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