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大师:曾昭抡

曾昭抡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后辈。他沉默寡言,平时很少与人交际,只是专心治学,有时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尽管他自少年就在长沙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与其他留学东洋、西洋的学人大不相同。一般来说,留洋的学生总是西装革履,气宇轩昂,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但是曾昭抡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穿衣打扮上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塾师的“名士”气。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而且土里土气,有时第3个扣子还要扣到第2个扣眼上。脸洗得好像也不太干净,头发不整,胡子几天不刮,像个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卖油条的小商贩。鞋子总是一双蓝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后有洞,相当于后来的塑料拖鞋或凉鞋,只能踞拉着走路。鞋中袜子的前头总是被脚趾顶破而不补,就如鞋前裸露脚趾,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这副打扮,师生们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每次在路上见了只是悄悄叽咕一声“空前绝后”,一笑了之。

1931年,曾昭抡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邀请出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主任。曾昭抡到北大任职后所放的“三把火”就是添设备、买药品、扩建实验室。他为这个学科费尽心力,像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国把实验室搬到大学里边,据说他是第一个。在这个基础上,曾昭抡把在国外多年学道的绝招全部施展出来,并天才地加以发挥,对各项事务作了彻底革新,使北大化学系无论是人才还是设备一跃成为全国业内最强的一个系,受到全国教育教育界的瞩目和称誉。

曾昭抡献身科学事业的忘我精神深受师生敬佩。有一次他带领学生做炸药试验,在爆炸前,他做了认真检查并让学生们先离开试验地,他亲自点燃导线后还在那里仔细观察。当时,一个学生看到冒烟了,便高喊:“曾先生,快离开!”他这才离开,刚走出不远,炸药就成功地爆炸了。在场的学生都为曾先生捏着一把汗。

为纪念曾昭抡教授,武汉大学于1985年拨出专款设立曾昭抡奖学金,以奖励在校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

民国大师:曾昭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