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作者:小話詩詞

作為宋代詞壇上婉約派的傑出代表,李清照的詞作善于抒情,除了擅長鋪叙、白描等手法的運用外,李清照還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藝術表現力将細節描寫、寫景、曲筆等手法,天衣無縫地揉進了其詞作,使其抒情筆法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也為她赢得了“詞家一大宗”的美譽。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李清照,山東濟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學者型官員,深受蘇轼賞識,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李清照天資聰穎,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文學修養有一部分就來自于家庭文化環境的熏陶,青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對詞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她通曉音律,由此能填成一阕阕詞律精工、聲韻諧美的歌詞。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在李清照情窦初開的年華裡,他遇到了才子趙明誠,兩人有相遇到相知,有相知到相愛。在李清照十八歲那年,他與趙明誠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後,兩人志同道合,情笃愛深,常常詩詞唱和。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後來他們移居青州,在這裡他們更是朝夕相伴,舉案齊眉,閑暇時間兩人猜書鬥茶,共同鑒賞金石書畫,在青州歸來堂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可是,再美好的情感也會歸于平淡,青州生活後期,趙明誠接到朝廷的任命,重返仕途。次年,趙明誠便前往萊州任太守,留下李清照一人獨守青州。趙明誠出外任職之際,為何李清照不追随着張明成的足迹,一同前往萊州呢?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段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無法接受的事情,但在李清照生活的時代卻是很正常的事情。原來,趙明誠在與李清照的愛情歸于平淡後,他又另覓新歡,給自己納妾。這對一向自視甚高的李清照來說,是讓她感到很尴尬的。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趙明誠此時已有外室,二人在感情上已不像新婚時那樣美好。面對即将赴任的丈夫,李清照悲苦難言,欲說還休,離恨别愁難以盡訴,隻好把沉痛的哀傷與絕望的挽留付諸筆端。

《鳳凰台上憶吹箫》一詞就是李清照在這樣的心境下寫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含蓄蘊藉、抒發幽怨的歌詞,以寄托李清照對曾經恩愛生活的追憶和對趙明誠棄己而去的黯然挽留。原詞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奁塵滿,日上簾鈎。生怕離懷别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開篇三句“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描寫的是李清照的閨房和她的生活場景。閨房内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裡,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詞人也無心去收。

金猊,狻猊形的銅香爐,狻猊,傳說中的瑞獸,形如獅,喜煙好坐,是以人們将香爐做成狻猊的形象,常用作焚香的器具。

在李清照生活的時期,金猊形狀的香爐是很名貴的焚香器具,并不是普通人家能用得起的器具。金猊形狀的香爐不僅僅是焚香之具,而且還是标明身份與排場的物品。李清照婚前婚後,都有着殷實的家境與優渥的生活,而“金猊”的出現,也印證李清照的身份地位和閨房的豪華。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古人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文化習俗。在古人看來,焚香是一件既複雜又富情趣的事情。焚香十分講究火候,一般是在金屬或瓷質的香爐内生一塊炭墼,上面覆以爐灰,爐灰上再蓋以隔火砂片,最後放上精美的香餅香球或香丸。這樣既不至于因炭火太旺而煙氣彌漫,也保證了香能夠被烘烤而散發出淡淡的味道。

香爐裡的香一般保持終日微火不斷,保持活火不僅是為了易燃,還主要是為了使焚香所營造的這種意趣情緻保持下去而不間斷。是以,添香續香也就顯得重要。

在這樣的華美閨房中,金猊口中吐出的香氣也定是奇異的名香,而女詞人卻任由金猊中的香火熄滅、冷卻,而不去添香續香。那麼,到底是詞人慵懶呢?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才讓她連添香這樣的舉手之勞的工作都不願意去做呢?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金猊”的出場顯示了詞中女子的身份和閨房的豪華,但她卻任由金猊中的香火熄滅、冷卻,無心去添香續香,閨房的冷清與詞中人心灰意懶的心境,不言自喻。

“任寶奁塵滿,日上簾鈎”,華美的梳妝鏡匣被閑置一旁,落滿灰塵,說明李清照已經很久沒有梳妝打扮了。此刻,太陽冉冉升起,陽光照進了屋裡,寂寞地照射在沒有挽起簾幕的空空的簾鈎上。

詞人對身邊事物的細膩描寫與感受,恰是反映了她心思的細膩敏銳,襯托出她深曲的心事與絲絲連連的情緒軌迹。一個“任”字,表明她聽憑時光流逝,對“女為悅己者容”這樣的事情一點兒也提不起興趣。

那麼,懶得添香、懶得化妝的女詞人又在幹什麼呢?是有什麼事情讓她忘記了添香嗎?她又為什麼不去梳洗化妝呢?原來答案就在“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中,繡着華貴圖案的紅色錦衾被她的輾轉翻身而弄皺,掀起了紅浪,這四個字也暗示詞人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徹夜未眠的女詞人是有什麼心事呢?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晨的到來,本是全新一天的開始,應該是帶着驚喜與新鮮去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可偏偏,她像耍小孩子脾氣似的,賴在床上,懶得起來,懶得梳妝。鑲着寶石與珍珠的精美妝盒,就這樣安安靜靜地擺放在妝台上。

太陽在冉冉升起,她的光照射在了屋裡,照在了雕成辟邪形狀的金色簾鈎上。此時的女主人,也許還沒有掀起簾子,隻是任簾幕低垂,任陽光無望地照在沒有挽起簾幕的簾鈎上。

想起“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那是明月不解人情,令人懊惱,此處卻是女詞人不願解情,隻想一味地逃避。是以這兩句呈現的場景是:她斜倚在床上,床上紅浪翻卷,床的周圍立着屏風,而陽光,則照在屏風之外簾帳的簾鈎上。

這裡任寶奁閑掩,卻清楚地顯示了“悅己者”的離去。是以,這種離别,不同于兩情缱绻時的相思離别,不同于“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甜蜜煩憂,這是一個人的悲哀。

趙明誠無論處于主動還是被動納妾,對一向自視甚高的女詞人來說都是很難被内心接受的事情。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李清照的詞善于借身邊物事來說話。情緒的抒發,心事的表露,多是借用身邊物事的鋪墊襯托,而顯得水到渠成,并且富有意蘊。在李清照筆下,房間的精美陳設并不僅僅是為了鋪排居處的豪奢侈麗,而是于其中可以見出詞中女子深曲的心事與絲絲連連的情緒軌迹。

上片開頭五句隻寫一個“慵”字,卻将詞人的心境淋漓盡緻地展現了出來。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原來是“生怕離懷别苦”。“生怕”一詞,表明詞人對離别後的相思與痛苦不堪忍受之情。“生”字則透露出了一種驚心,這種怕不是一般的怕,而是讓人觸目驚心的怕。

一句“多少事,欲說還休”,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心事想要傾訴,但卻無從談起。詞人輾轉反側、情緒一波三折,想說又不能說。若是告訴趙明誠,隻是徒增煩惱,他甯可把傷感苦痛深埋心底,也不會輕易吐露。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新來瘦”點出自己身體消瘦,但為何消瘦,詞人沒有正面回答,她隻是說這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

“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這兩句表明詞人的消瘦既不是因為飲酒生病,也不是對秋景傷感所緻。李清照的這一次消瘦與憔悴的原因并不是病酒與悲秋。這兩句展現女詞人因為離懷别苦所引發的複雜心緒,隐含着她内心的深深幽怨。

是以,李清照又連用了兩個否定,傳達了這樣一種資訊:新近身體消瘦了,但是瘦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病酒和悲秋,這也間接說明,病酒與悲秋同樣可以使人憔悴。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下片是詞人設想别後的情景。開頭“休休”兩個字,以疊字加重語氣,表達了詞人失望、沮喪和無可奈何的心境,同時也可看出李清照任性執着的個性。

“休休”遠接上阕“欲說還休”,至此,卻依然是不能休。人終究是離去了,但是守候的人卻無法從别離的情境中走出,傷痛而執着。

“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陽關曲》雖然是送别名曲,但歌曲中還寄寓着深深的挽留之意。趙明誠前往萊州,留下李清照一人獨守空閨。縱使女詞人一遍遍地吟唱《陽關》曲,也難留趙明誠決絕的腳步,一遍遍的吟唱、一遍遍的呼喚,也隻能給李清照徒增一份傷感。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說得很好。站在李清照的角度想一下,或許女詞人想要的正是趙明誠長久的陪伴。“欲說還休”四個字切切實實地透露出女詞人眷戀與愁苦交織在一起的無法言說的心境。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這裡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武陵人”,用劉義慶《幽明錄》桃源尋豔的故事:漢代劉晨、阮肇入天台山,跟住在桃林中的仙女相愛,樂而忘返,等他們回家時妻子已去世,卻見到他們的七世孫。

詞中“武陵人”喻指趙明誠另覓新歡,前往萊州,離她而去。“秦樓”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時期的蕭史,蕭史善吹箫,作鳳鳴,秦穆公将女兒弄玉許配給他,并給他們修築了一座鳳台用以居住。

有一天晚上,蕭史吹箫的聲音引來天上的鳳凰,他們兩人乘鳳而去。“秦樓”是仙人蕭史與弄玉飛升以前所住的地方。但在詞作中,“秦樓”喻指的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在青州的居所。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這三句是李清照一片癡情的展現。流水本是無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如此,才突顯詞人的孤獨與癡情。“一段新愁”的“新愁”含義非常深刻,這不是簡單的夫妻别離之愁,這種“新愁”是詞人過去沒有體驗過的,是深藏在離别之愁背後的被棄之愁。

趙明誠已經遠去,獨留自己空守着昔日共住的居所,煙霧隔斷了她的視線,丈夫的歸期從此渺茫。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霧霭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态。

李清照與趙明誠确實有過幸福美滿的婚姻,在李清照生活的那個時代裡,趙明誠在外另有新歡是件尋常的事,但李清照有很強烈的主體意識,在感情上無法接受這一點,是以李清照憑借自己的才華,創作了這首含蓄蘊藉、抒發幽怨的《鳳凰台上憶吹箫》。

趙明誠移情别戀,李清照無奈寫下一首纏綿悱恻的詞,讀來哀婉動人

這首詞語意低回幽咽,情感沉郁莫測,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動人心扉的悲愁和别樣的凄苦,但這種情感并不是僅僅表露了夫妻間的離愁别緒,而是深藏着一種難言的隐痛。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看似寫常見的離愁别苦,但細細體會,詞人情感沉郁頓挫、欲說還休。詞作的表現手法婉轉回環,曲折幽深而情味彌足。字裡行間那一絲憂傷、一絲幽怨都是李清照心境的展現,讀來纏綿悱恻,哀婉動人。

繼續閱讀